创作不易。如果您对本人的作品感兴趣,欢迎点击右上角的关注按钮,您的鼓励和支持是我创作最大的动力。
“不要把子弹打光,留下最后两颗,一颗打我,一颗打你自己,我们绝不能活着当俘虏。” 面对绝境,何云冷静地对身边的战友说。
创刊《新华日报》(华北版)
何云原名朱士翘,浙江上虞人,早年就读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受新文化运动影响,追求进步。1926年考入复旦大学,后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九一八事变后弃学回国,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参与编辑进步刊物,宣传革命思想。
1938年,何云奉党中央之命奔赴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在太行山筹办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华北版)。
1939年元旦,《新华日报》(华北版)创刊号出版,何云被任命为社长兼总编辑。
在发刊词中,他鲜明提出:“《新华日报》华北分馆任务有三:一是立足华北,坚持敌后抗战,鼓励、推动全国团结抗战及进步;二是创建、巩固和扩大华北抗日根据地;三是团结华北文化战士,开展敌后文化运动与敌苦斗到底。”
该报是华北敌后第一份大型日报,成为鼓舞军民抗战的重要舆论阵地。
领导新华社华北分社
1941年,新华社华北总分社成立,何云兼任总分社社长,负责统筹华北各根据地的新闻通讯工作。
何云在日军封锁极端困难的环境下,自力更生建立印刷厂、电台,保证报纸和电讯的出版发行;创办“华北新闻事业的摇篮”--新闻训练班,培养数百名战地记者和编辑,并组织记者深入前线,报道八路军战斗事迹,揭露日军暴行,鼓舞军民士气;建立一套战时新闻采集与传递系统,以保障党中央与敌后战场的联系。
在百团大战期间,何云曾随八路军总部和129师奔赴前线,主持战地新闻采访工作。
在炮火纷飞的前线,稿件一经完成,即审即刻、即校即印,以最快的速度将百团大战取得的战绩传播至全国,鼓舞广大民众的抗战热情。
1942年5月,面对日军对太行根据地发动的“五一大扫荡”,何云率报社人员转移至辽县(今山西左权县)山区,在敌人包围中坚持出版最后一期报纸,刊登社论《誓与华北人民共存亡》。
战至最后一刻
5月下旬开始,日军调集3万兵力对太行根据地展开“铁壁合围”。
何云带领200多名报社人员紧急向庄子岭一带转移。他召集大家开会,会议决定化整为零,分头行动突围。
何云带领几位同志转移到辽县东南大羊角村附近,架起电台,抄收延安新华社电讯。
5月28日黎明,何云和几位同志在大羊角村附近的山坡上被敌人发现,迅速被日军包围。
在如此凶险的绝境面前,何云他指挥工作人员销毁机密文件、拆卸电台,冷静地对身边的战友说:“不要把子弹打光,留下最后两颗,一颗打我,一颗打你自己,我们绝不能活着当俘虏。”
突然,一颗子弹击中何云,他身负重伤。当医护人员赶来时,他忍着巨痛说:“我的伤不要紧,快去抢救倒在那边的同志吧。”这是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1942年9月,晋冀鲁豫边区举行公祭,刘伯承元帅痛惜:“失去一位新闻战线的猛将”。杨尚昆同志在《悼何云》中写道,“何云正在壮年,党所给予的任务尚待竭力完成,今竟不幸牺牲,这确是一个损失!”
结语
何云用生命诠释了“新闻战士”的信仰与担当,他的精神至今激励着中国新闻人坚守理想、勿忘人民。
本文系作者自己收集、整理创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