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无数中华儿女投身革命洪流,少年李景桂便是其中之一。1942年,年仅12岁的李景桂迎来了思想上的重要转折。彼时,他的家乡成为抗日游击根据地,八路军队伍时常驻扎群众家中,地方革命组织也频繁在此开展工作。与此同时,李景桂进入抗日小学就读,日常接触的都是革命思想与抗日救亡的信息。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八路军和共产党是为了穷人”的信念深深烙印在他心中。
家庭环境的艰苦加速了李景桂的革命抉择。1943年,地方工作同志肖风仁住进李家,成为李景桂革命道路上的重要引路人。肖风仁常常向李景桂讲述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宗旨,这些谈话内容如明灯般照亮了李景桂前行的道路。加之平时与八路军小战士们的亲切接触,进一步坚定了李景桂加入革命队伍的决心。同年冬天,肖风仁调往鲁南时报工作,驻扎在距离李景桂家十三四里路的大南苑,但两人的联系并未中断。
1944年3月,李景桂收到了肖风仁的来信,信中询问他是否愿意投身革命事业。这封承载着希望的信件,成为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他当即决定冲破家庭束缚,前往大南苑寻找肖风仁,并于同年4月正式加入革命队伍,成为鲁南时报社的一员。初到报社时,由于年龄尚小(仅14岁)、能力有限,他无法胜任技术要求较高的印刷工作,便主动承担起装订任务。尽管工作看似简单,但李景桂始终秉持认真负责的态度。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报纸印刷技术亟待升级。1944年7月,李景桂被调往山东省大众日报社第一印刷厂(驻滨海区)学习刻印技术,为鲁南时报改为铅印做准备。在为期一年的学习中,他刻苦钻研刻印技巧。
1945年7月,鲁南时报铅印筹备工作基本完成,李景桂怀着学以致用的热情调返鲁南时报社,承担刻字工作。这一时期,他亲眼见证了自己参与印刷的报纸如何传播党的声音、鼓舞军民斗志,为宣传群众、鼓舞斗志作出重大贡献。
1947年春,国民党重兵进攻山东解放区,鲁南地区的环境日益恶化。报社奉命埋藏印刷物资,向渤海区战略转移。在撤退途中,李景桂经历了战火考验和行军艰辛,但革命信念愈发坚定。在渤海区,他目睹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参与到群众斗争地主工作中。这些经历让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革命不仅是为了民族解放,更是为了彻底改变劳苦大众的命运。
从受革命思想熏陶的少年,到投身革命事业的战士,李景桂的经历,是一个革命少年在战火中成长的真实写照,他成长的每一步都与民族解放事业紧密相连。
原标题:《在战火中成长起来的革命少年!宣传系统抗战老兵的故事 | 李景桂》
栏目主编:祝越 文字编辑:单颖文
来源:作者:文汇报 刘力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