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重庆市开州区供销合作社聚焦当地丰富的中药材资源,牵头组建开州区中药材产业农合联,通过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强化服务,有效破解了中药材产业“小散弱”难题,打通了生产、加工、销售全链条,实现了产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致富,为开州区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和联农带农富农提供了新路径、新经验。
优化服务机制,搭建服务平台,破解“小散弱”难题
开州区供销合作社整合主体资源,将56家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加工企业等会员单位资源进行整合,构建起“统一生产服务、协调资源调配、协同市场开拓”的管理模式与机制,打造“政府主导+供销社引导+农合联牵头+市场主体参与”的联动发展平台。统筹政策资源,主动与区农业农村委、区林业局等部门沟通对接,积极争取中药材产业发展相关政策,为药农解决生产、流通过程中的实际困难。
同时,合力制定《开州区中药材产业农合联章程》《开州区中药材产业农合联工作制度》等规章制度,明确组织架构、管理机制、服务功能等内容,为农合联规范运行提供制度保障。合力制定价格,鉴于“开州木香”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0%,农合联牵头在去年的三峡库区中药材博览会上发布“木香价格指数”,该指数已成为全国木香价格的风向标。
此外,中药材产业农合联与会员建立三种联结方式,即与镇投公司开展股份合作,与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进行服务合作,与种植大户实施订单合作,引导会员发挥各自优势,通过“联结”“互补”等方式,有效推动联合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聚焦全链服务,夯实产业基础,打通“堵点痛点”
做细产前服务,助力“种得好”。从规划入手,主动与农业农村、林业、规资等部门沟通协作,科学拟定中药材产业种植规划。从种子种苗抓起,联合西南大学、市农科院、市中药材研究院等科研单位,开展中药材种子研发、栽培技术试验工作,实施了“桔梗品种选育”“黄连、木香仿生态有机种植”等科研项目。2024年,成功申报审定“渝桔梗1号”新品种,联合天麻科创园建成200亩天麻无土栽培试验基地。同时,充分发挥产业农合联农业机械作业优势,将“供种、育苗、机械作业”服务有机整合,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种植,服务面积超过2万亩。
做优产中服务,保障“长得好”。制定行业公约和生产标准,对生产环境、生产流程、质量安全等环节进行统一规范,通过供销社会化服务团队提供“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质量检测”等“农资+技术”服务,开展基地现场技术指导和培训16场次,解决中药材有效成分不足、连作障碍等实际问题20余个,统一采购农资实现成本下降约15%。
做强产后服务,确保“销得好”。积极争取财政衔接资金项目,建成开州区东里片区中药材集散中心,配备中药材烘干、拣选加工设备,并配套建设1500平方米冷库。大力开展订单生产,按照“药企+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推动天致药业、康万佳药业、融康堂药业等企业与会员签订道地中药材生产订单,以不低于市场价格进行保底收购,极大地调动会员种植积极性。此外,在药食同源、药旅融合方面积极探索,联合三峡药博园、天麻科创园、青龙农业公司等,开发银杏杜仲茶、天麻百合面等药食同源产品30余个;发展药文旅康养观光产业,进一步提升中药材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聚集模式创新,共享发展红利,激活“共富密码”
“农合联+村集体+药农”联营模式。由村集体整合土地、设施设备等资源入股中药材产业农合联,产业农合联负责全流程托管服务和市场对接,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和分红等方式获益,实现三方联营共赢。2024年,中药材产业农合联在大进、满月、关面等地托管中药材基地3000亩,带动村集体年增收80万元,农户户均分红超过5000元。
“订单+保险”稳收模式。推行“农合联+药企+农户”订单种植模式,由产业农合联与药企签订订单收购协议并组织生产,有效解决农户种植技术不足和销售难题。创新“价格、产量双保底”模式,当市场价低于保底价或产量低于保底亩产时,由保险公司补足对应差价,切实化解药农后顾之忧。2024年,中药材产业农合联组织签订保底收购协议5000余份,交易额超1.5亿元。(开州区供销合作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