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先生百岁去世的几个月里,到处是铺天盖地的纪念文章,可这仅仅不到一年,有关她的文章仿佛一夜之间偃旗息鼓了似的,纹丝不动,本想为之写点什么,但是,确实有些不知写什么为好的空虚。
刚刚读到一篇小文章,说叶嘉莹先生究竟有什么贡献,闹闹哄哄的,她不过一个普通的教授而已,还有不少的网友也对叶嘉莹先生表现出了不屑一顾的冷漠,我这才觉得,这就是我要说几句话的由头。
叶嘉莹先生能够深爱祖国,把自己对文学的情怀传达给中国的文化爱好者当中,去影响更多的人,热爱中国的文化,这已经足够了。
至于她是不是大诗人,是不是大学者,另当别论。
她用一颗有深厚中国传统精神世界的心去歌咏祖国,去歌咏自己的生活,去把自己的全部包括青春以及遗产全部献给自己的国和土,这已经令人深深的感谢了。
我们今天很多的大学者享有很高的地位,贡献却不大。贡献不大,也不要紧,他们觉得好像中国的国土还不够的美,还要到外国去,才觉得自己很有成就,这样的人精神在哪里?我都为他们感觉快要崩溃了。
![]()
而叶嘉莹先生是在中国刚刚改革开放,就回到祖国怀抱的人之一。
那个时候,中国和外国的生活差别是非常大的。
但叶嘉莹先生应该是另当别论的,因为她的情怀已经足足的体现出了一个真实的文学家和中国文学爱好者的终极归宿。
事实上,叶嘉莹先生不但中国古典文学有深沉的爱,而且对中国的文学是有深度思考的。
我在我的著作《杜甫咏马与唐人画马》一书的序言中曾经引用过她的一些学术信息,例如,在80年代初,叶嘉莹先生当时尚在加拿大工作,她就与国内四川大学的学者缪鉞先生开始探讨中国古典诗歌,并希望回到中国来工作。
![]()
引自作者《杜甫咏马与唐人画马》页面
![]()
引自作者《杜甫咏马与唐人画马》页面
![]()
引自作者《杜甫咏马与唐人画马》页面
当时他们讨论的话题已经是非常先进了,他们在讨论诗与逻辑这这样一个看起来是非常不可兼容的话题。
因为自古我们就是认为诗歌是没有逻辑的。
事实上,中国的诗歌也是我们中国有特色的一部逻辑史,中国的诗歌也训练了我们自己的逻辑的思维体系,这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形象思维方式。
叶嘉莹先生和中国内地的学者们一起来思考这样的问题,我觉得这本身就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情。
虽然这样的问题跟我们普通老百姓似乎关系不大,但它属于我们前端的,把中国和西方的思维逻辑能够融汇起来,互相沟通起来来,铺垫民族化和世界化相统一的一种前瞻性的思维方式。
我觉得这个思考的意义至今还是要继续去做,继续在前进的问题。
我们今天的一切,都是在做着和世界一体化的事情,无论是工业还是哲学。
在更早的时间里边,一些学者已经在用自己的方式走向世界,而且不是简单的到外国或者在国内,而是让我们的精神充满着世界一体化的合作愿望,这才是重要的价值,而这些价值可能对我们很多普通的老百姓来讲,认识不是太清楚,所以,那些大学者,尤其是精神领域里边的一些思考,跟我们普通老百姓所思考的,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还是相差甚远的。
但是,终究我们还是在走着跟世界平等相待,能够互相方便交流的这种方式一直是存在的。
学者领域的思考和我们实践,实际上是统一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叶嘉莹先生做出的贡献,实际上也是一个先知者的贡献。
如今,一个诗意的体验者和践行者老人去世了,她似乎走完了自己的路,但是我们面向世界,面向中国未来的路还要继续走下去,还要继续探索更有中国特色和更有现代世界意义的路,这样的路,已经不是只有像叶嘉莹先生这样的个别的少数学者来走,而是各行各业的普通老百姓都可以一起来走,走的人越多,中国文化复兴的希望才会越有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