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陪爷爷看电视,翻到 1985 年的《八仙的传说》,老爷子眼睛都亮了,指着屏幕上那个背剑的白衣道长说 “这是吕洞宾,潇洒得很”,转头又指着拿荷花的姑娘笑 “何仙姑来了,当年看她救苦救难我还哭了”。
可转头换到今年刚播的《修仙记之何仙姑传》,爷爷眯着眼睛看了十分钟,憋出一句“这八个穿白衣服的到底谁是谁?”,得亏旁白时不时报个名字,不然真跟猜谜似的。
咱就纳闷了,同样是演八仙,怎么三十多年过去,辨识度反而倒退回 “连连看” 水平了?
![]()
从道具到眼神,连胡子都在演戏
先说说 1985 年那版《八仙的传说》,放在今天的神话剧里照样能打。那时候没什么五毛特效,剧组就靠实景拍摄,蓬莱仙岛的云海、古寺的飞檐,拍出来跟语文课本里的插图似的,观众说 “看剧就像逛仙境”。更关键的是,每个神仙都有自己的 “专属名片”,别说认错了,就算只露个衣角,老观众都能喊出名字。
就说吕洞宾吧,演员潘志文演这角色时 35 岁,正是男演员的黄金年纪,一身月白道袍,后背斜挎宝剑,手里总捏着把拂尘,三缕长须飘在胸前,往那一站就有 “剑仙” 的洒脱劲儿。
![]()
有场戏他在酒馆里吟诗,眼神里又有文人的清雅,又有侠客的英气,连端酒杯的姿势都透着股仙风道骨。再看何仙姑,演员田晓梅虽然演完这部就退圈了,但她的造型至今没人能超越,凡人时期是双马尾配蓝布衫,透着股乡村姑娘的纯朴;成仙后梳着高髻,插着珠钗步摇,淡黄色广袖衫外搭粉色轻纱,手里捧着朵新鲜荷花,站在湖边一笑,真跟从画里走出来似的。
最绝的是细节控的造型设计,完全照着民间传说来。张果老的演员袁之远当时 67 岁,本身就须发皆白,化妆师就稍微修了修眉毛,让他穿件洗得发白的道袍,手里拎着道情筒,倒骑在白驴上,慢悠悠地晃着脑袋,活脱脱就是 “老神仙云游四海” 的模样。
![]()
铁拐李更不用说了,演员江汉本来是俊朗小生,为了角色故意扮丑,黑脸蓬头,用金箍束着乱发,穿件打补丁的灰布衫,腰间挂着药葫芦,走路时左腿微瘸,手里的铁拐敲在地上 “咚咚” 响,可眼神里全是慈悲,完美诠释了 “乞丐身、菩萨心”。
那时候的剧组连法器都不含糊,吕洞宾的剑是真铁做的,剑柄上还刻着花纹;汉钟离的蒲扇是真竹子编的,扇面上画着山水;韩湘子的玉笛是道具组专门找工匠做的,吹起来真能出声。
这些道具不只是摆设,还成了角色的一部分 —— 汉钟离扇蒲扇时,要么是帮百姓解暑,要么是跟吕洞宾开玩笑,扇子一摇一摇的,把 “乐天派神仙” 的性格全显出来了。
![]()
后来有人统计过,这部电影里光是八仙的服饰就有 30 多套,每套都根据角色身份、场景变化,连曹国舅被贬后穿的破衣服,都特意做了不同程度的磨损,比现在某些剧 “一套衣服穿到底” 用心多了。
更难得的是,演员们连小动作都在贴合角色。比如蓝采和的扮演者杨建忠,才二十出头,特意学了民间艺人的踏歌步态,走路时身子微微摇晃,手里的拍板时不时敲两下,嘴里哼着小调,活像个走街串巷的快乐神仙。
曹国舅的演员王夫棠,原本是演话剧的,为了体现 “皇亲国戚” 的身份,特意练了四方步,就算后来穿破衣服,腰板也挺得笔直,眼神里的傲气一点没减。难怪观众说 “那时候的八仙,连胡子都在演戏”,现在再看那些片段,还是能一眼认出谁是谁,这就是经典的力量。
![]()
AI 换脸救不了的 “统一校服” 式审美
再看看播出的《修仙记之何仙姑传》,光是 “积压 9 年”“AI 换脸” 这两个标签,就知道这部剧有多折腾了。据说当初为了开拓海外市场,请了韩国演员金喜善演武则天,结果赶上 “限韩令”,剧组只能砸钱用 AI 把金喜善的脸换成陈紫函。
本以为这么大费周章,成品能好点,没想到观众看完直接吐槽 “换脸痕迹重得像贴了张面膜”“特效还不如我用手机拍的”,好多人看了两集就弃剧了,还有人调侃 “不如继续压箱底”。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八仙的造型,不知道造型师是不是从批发市场批了同款服饰,八个神仙除了何仙姑梳了个女式发髻,其余七个全是 “金领白色马褂长袍 + 半束半披油头 + 银色额饰” 的组合,活像穿了统一校服的学生。
![]()
你说吕洞宾好歹是剑仙,手里没剑就算了,连标志性的拂尘都不见了;铁拐李不瘸也算了,连药葫芦都换成了个不知道装啥的金属瓶;韩湘子的玉笛变成了塑料道具,远看跟根吸管似的。
有网友截图发朋友圈,配文 “大家来猜猜这是谁”,评论区清一色 “全靠旁白认人”,还有人开玩笑 “建议剧组搞个‘八仙连连看’游戏”。
更离谱的是制作细节,说是 “重金打造的东方魔幻巨制”,可拍出来的场景全是影楼风。仙山是绿幕抠的,云雾像撒了把面粉,连神仙打架都靠慢动作和闪光特效,网友吐槽 “三毛钱都嫌多”。
![]()
对比 1985 年那版实景拍摄的蓬莱仙岛,湖水清澈见底,山上的草木都透着灵气,现在这部剧里的仙境,连路边的假山都假得明显。还有剧情,好好的八仙传说,硬加了些乱七八糟的感情线,何仙姑一会儿救这个一会儿帮那个,活像个 “神仙版居委会大妈”,连 “复活死人” 这种违背神话逻辑的情节都敢加,观众看得一脸懵:“这还是我们认识的八仙吗?”
其实这部剧的演员阵容不算差,李宗翰、苗圃、郑恺这些人平时演别的剧都挺出彩,可到了这部剧里,全被造型和剧本坑了。李宗翰的吕洞宾,本来挺俊朗的演员,被那身白衣和油头衬得像个婚庆主持人。
姜武演的铁拐李,体型是够了,可脸上没皱纹没沧桑感,手里的铁拐跟玩具似的,哪有半点 “老神仙” 的样子;最可惜的是苗圃的何仙姑,演技没问题,可造型太普通,手里的荷花跟假花似的,一点 “清净女仙” 的感觉都没有。
观众说 “浪费了好演员”,这话真没说错。再好的演员,遇上敷衍的制作,也演不出神仙的味道。
![]()
更让人失望的是,剧组连八仙最基本的文化符号都丢了。要知道,八仙的法器 “暗八仙” 可是有讲究的:吕洞宾的剑能镇邪,何仙姑的荷花象征纯洁,铁拐李的葫芦能救人,这些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文化密码。
可现在这部剧里,除了何仙姑还拿着荷花,其他人的法器要么简化要么乱改,完全没了原来的寓意。有老观众叹气:“以前看八仙,能学到不少传统文化,现在看这部剧,除了记住一群穿白衣服的人,啥都没印象。”
说到底,不是观众太挑剔,而是剧组太不用心,连 “让观众认出角色” 这点都做不到,还谈什么传承神话 IP?
![]()
不是神仙变了,是做神仙的人心变了
看完这两部剧,突然明白为什么爷爷总说 “以前的神仙有仙气”,1985 年的《八仙的传说》,剧组虽然没多少钱,却愿意花时间研究民间传说,从演员的发型到道具的花纹,都透着对文化的尊重。
潘志文为了演好吕洞宾,特意学了道家礼仪;江汉为了扮铁拐李,每天提前两小时化妆;就连群演的衣服,都根据身份做了不同的设计。
而现在的《修仙记之何仙姑传》,虽然喊着 “重金打造” 的口号,却把心思花在 AI 换脸和明星阵容上,连最基本的角色辨识度都丢了,这样的剧,怎么可能让观众喜欢?
其实八仙之所以能成为家喻户晓的神话 IP,不只是因为他们有超凡的法力,更因为他们代表了 “男、女、老、幼、富、贵、贫、贱”,每个人都能在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1985 年的版本抓住了这一点,所以吕洞宾有 “人间烟火气”,何仙姑有 “慈悲心”,张果老有 “洒脱劲”;而现在的版本,把八仙变成了 “穿白衣的偶像”,丢了最珍贵的 “人情味”,自然得不到观众的认可。
有网友说 “不是神仙变了,是做神仙的人心变了”,这话太对了。现在有些剧组总想着走捷径,以为靠明星、靠特效就能糊弄观众,却忘了经典 IP 的核心是文化和故事。
![]()
1985 年的《八仙的传说》之所以能流传至今,靠的不是华丽的包装,而是对神话的敬畏和对细节的打磨;而那些粗制滥造的翻拍剧,就算一时能吸引眼球,最终也会被观众遗忘。
希望以后的影视剧组能明白:改编神话 IP,不是把老故事换个壳子就行,得先懂传说,再谈创新;得先让观众认出角色,再谈塑造经典。毕竟,我们中国人心里的八仙,从来不是 “穿统一校服的陌生人”,而是那些有血有肉、有棱有角,能让我们一眼就喊出名字的神仙。
就像爷爷说的:“好神仙,不用靠衣服装,眼神里就有仙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