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朋友为了快速拥有商标,选择了商标转让这条看似便捷的道路。确实,商标转让在时间上比注册有明显优势,通常1-2个月就能到手,而商标注册往往需要6-8个月甚至更久。
但商标转让背后隐藏着一些 “隐形风险”,一不小心,可能就会让你遭受损失,甄标就来给大家好好说道说道。
一、商标权属不清,小心竹篮打水一场空
在商标转让交易里,确认商标权属是基础与关键。但现实情况复杂,部分转让方身份存隐情,给转让带来风险。
有些转让方并非真正的商标权利人,却妄图非法获利。比如有人伪造商标注册人身份证明,假冒权利人与受让方达成转让协议,收钱后便消失不见,致使受让方钱货两空。
商标权属的复杂还体现在共有情形上。若商标有多个共有人,转让方未经所有共有人同意私自转让,该行为无效。
为规避风险,受让方要通过商标局官网全面查询商标注册信息,核实权利人身份。同时,要求转让方提供商标权属证明文件;对于共有商标,务必与所有共有人签订转让协议,保障自身权益。
二、商标类别不全,买了也用不了
在商标交易市场中,不少人存在冲动消费的情况。当看到某个名字颇具吸引力的商标时,便迫不及待地下单,却往往忽视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该商标究竟注册了哪些类别。
商标类别关乎使用与保护范围,如有人买“苹果”商标,却仅注册在“水果”类,若想用于“手机电子产品”业务,此商标便毫无价值,未经授权在电子类使用还属侵权,就像买把钥匙却开不了想进的门。
在交易前,务必仔细核对《商标注册证》上所标注的注册类别,清晰明确该商标核准使用的具体商品或服务范围。若发现注册类别不全,就要慎重考虑,或者评估能否通过补充注册来满足自身业务需求。
三、商标悄悄成了“通用名称”
在商标领域,原持有人不当使用或管理不善,可能使商标在行业内逐渐变成通用名称,像“阿司匹林”“优盘”起初都是商标,后来却成了通用词。商标一旦如此,他人可申请撤销,原商标权人会丧失商标权。
对受让方来说,转让时商标或许是“金字招牌”,但用着用着可能变成行业通用词,失去法律保护,前期投入就白费了。
受让方转让前要了解商标市场知名度与使用情况,避开明显泛化的标识;受让后规范使用,防止商标淡化。
商标转让虽然能让你快速拥有商标,但其中的 “隐形风险” 不容小觑。在进行商标转让时,大家一定要擦亮眼睛。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实现商标转让,为企业的发展增添助力,避免掉进各种陷阱,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