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中篇小说《深山寻人》
中篇小说《深山寻人》作者:唐行,走出荒漠。
![]()
![]()
《深山寻人》首发于番茄小说网,共约10.7万字,小说基本故事情节,山江市的时政新闻记者张骁仲突然接到蜂鸣山农家乐老板金杠岁的信息,称张骁仲多年前的一个好友骆闽陕爬上寨子就不见了,但他的宝马车还在农家乐,想请张骁仲上山寻找,想到朋友一场,骆闽陕还欠着自己3000元,就决定上山,顺便乘凉避暑游玩。可是,到了上山,发生了许多离奇的事情。冯至西的出现,让故事有了新的转机,骆闽陕的出场,将故事推向高潮。骆闽陕的失踪,实际上另有隐情,且骆闽陕与张骁仲发生了多次交锋,最后,骆闽陕自己跳下悬崖下的湖中,并未找到,可骆闽陕的宝马车在一个漆黑的夜晚被人驾走了……张骁仲还带着初恋,女同学黎雅洁和闺蜜成莉妮进入蜂鸣山,连连遭遇诡异……
![]()
在悬念与人性的密林深处——论中篇小说《深山寻人》的叙事魅力与价值
唐孝忠
当山江市的蝉鸣聒噪着盛夏的烦闷,时政新闻记者张骁仲的手机屏幕突然亮起蜂鸣山的坐标。农家乐老板金杠岁的信息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头:"骆闽陕在寨子上不见了,宝马还在院里。"这个带着市井烟火气的寻人启事,裹挟着三千元债务的微妙牵绊,将读者引入唐行(走出荒漠)在番茄小说网连载的中篇小说《深山寻人》的叙事迷宫。这部十万余字的作品以新闻记者的视角切入深山秘境,在悬疑外壳下构建起人性博弈的修罗场,其精巧的叙事结构、鲜活的人物群像与开放式结局的哲学意蕴,共同构成了当代网络文学中值得细品的叙事标本。
叙事圈套:多重线索交织的悬疑网络
小说以"寻人"作为明线展开叙事,却在进山之初就埋下叙事诡计的伏笔。张骁仲带着"乘凉避暑"的轻松心态踏上旅程,手提包里的录音笔与相机暴露了新闻从业者的职业本能。这种职业敏感与寻人动机的错位,在蜂鸣山的迷雾中逐渐发酵成叙事张力。当他发现骆闽陕留在农家乐的宝马车钥匙孔里插着半截折断的树枝时,日常逻辑与诡异现实的裂缝已然显现,作者在此巧妙设置了第一个叙事锚点——失踪者留下的符号究竟是求救信号还是某种警告?
冯至西的出现如同投入叙事齿轮的关键零件,这个突然闯入的神秘人物带着与骆闽陕千丝万缕的联系,将简单的寻人故事扭转向更复杂的利益迷宫。作者采用"三线交织"的叙事策略:张骁仲的调查线、黎雅洁与成莉妮的情感线、骆闽陕的逃亡线在蜂鸣山的密林里不断碰撞。当三位主角在废弃寨子里同时遭遇"鬼打墙"时,三条线索在时空维度上形成叙事闭环,手电筒光束在斑驳寨墙上投射的人影,恰似被命运丝线缠绕的人物命运。这种叙事结构打破了传统悬疑小说的线性叙事窠臼,使每个章节结尾都成为钩子般的悬念节点。
作品对"诡异事件"的处理展现出独特的叙事智慧。林间突然熄灭的手机信号、寨子里自动开合的木门、深夜传来的无主山歌,这些超自然现象并非简单的恐怖元素堆砌,而是人物内心恐惧的外化投射。当张骁仲在悬崖边发现骆闽陕留下的登山绳时,叙事视角突然从第三人称限制视角切换为全知视角,读者与主角同时窥见深潭底部若隐若现的黑影——这种叙事视角的突然转换,将悬疑感推向高潮的同时,也暗示着真相的多棱镜特性。
人性图谱:利益场中的生存博弈
作为故事的核心驱动力,张骁仲的人物塑造体现了作者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洞察。这位习惯挖掘真相的新闻记者,在寻人的过程中逐渐暴露职业面具下的世俗性。当他在农家乐账本上发现骆闽陕连续三个月的高额消费记录时,职业本能与私人情感发生剧烈碰撞:录音笔开启的瞬间,究竟是为了揭露真相还是捕捉独家新闻?这种内心挣扎使人物摆脱了"正义使者"的扁平形象,呈现出新闻从业者在职业道德与生存法则间的艰难平衡。
骆闽陕的"失踪"本质上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自我放逐。这个开着宝马闯入深山的都市精英,其光鲜外表下隐藏着商业帝国崩塌的危机。作者通过碎片化的回忆闪回,拼接出他与张骁仲从大学同窗到商业对手的演变轨迹。当两人在悬崖边对峙时,骆闽陕嘶吼的"你以为你在找谁?你找的不过是当年那个没胆量下海的自己!"不仅是对主角的灵魂拷问,更撕开了当代社会精英阶层的精神裂缝。这种人物关系的设定超越了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在利益纠葛中折射出时代转型期的集体焦虑。
黎雅洁与成莉妮的女性形象构成了叙事的情感维度。初恋情人黎雅洁的温柔知性与闺蜜成莉妮的泼辣直率形成鲜明对比,她们的加入使男性主导的悬疑叙事增添了情感缓冲带。当三位主角在暴雨夜的破庙里发现骆闽陕藏匿的账本时,成莉妮脱口而出的"这根本不是寻人,是寻宝!"无意间道破故事的隐藏主题——每个人都在寻找失落的东西,无论是爱情、友情还是良知。女性角色在关键时刻展现的生存智慧,打破了传统悬疑小说中女性作为"花瓶"或"受害者"的刻板塑造,使人物群像更加立体多元。
叙事留白:未完成性的哲学意蕴
小说结尾处骆闽陕跳崖的场景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深潭翻涌的水花吞噬了人物的身影,却留下无尽的叙事空白。这种处理方式暗合了现代主义文学"未完成性"的美学追求——失踪者究竟是生是死?宝马车在深夜被谁开走?冯至西最后消失的方向指向何方?这些悬而未决的谜题,将故事的阐释权完全交付读者。当张骁仲在返程车上发现相机里多出的神秘照片时,叙事时间轴突然折叠,过去与现在在影像中重叠,暗示着寻找的过程本身比结果更具意义。
蜂鸣山作为地理空间,在作品中已升华为精神困境的隐喻。这座被原始森林覆盖的秘境,既是都市人逃避现实的世外桃源,也是人性欲望的试炼场。作者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充满象征意味:缠绕的古藤象征无法挣脱的宿命,迷雾笼罩的山谷暗示真相的不可抵达,而深不见底的潭水则隐喻着记忆的深渊。当张骁仲最后一次回望云雾缭绕的蜂鸣山时,这座山已然成为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密林"——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丢失的自我,却可能在寻找中迷失方向。
在网络文学蓬勃发展的当下,《深山寻人》的出现具有特殊的文本价值。它打破了"悬疑=烧脑"的创作误区,在商业类型化写作中注入人文思考;它规避了网络文学常见的"金手指"设定,以扎实的人物塑造和严密的逻辑推理取胜;它更通过新闻记者的职业视角,实现了网络文学与现实社会的有效对话。当张骁仲将录音笔里的素材永久删除时,作者实际上完成了对"真相"的解构——有些故事注定没有答案,正如有些人生注定在寻找中前行。
站在文学批评的维度审视,这部作品并非完美无缺:部分章节的节奏把控略显拖沓,次要人物的动机铺垫尚欠火候。但瑕不掩瑜,《深山寻人》成功构建了一个充满张力的叙事空间,让读者在跟随主角穿越密林的过程中,完成一场关于人性与欲望的精神历险。当最后一页翻过,蜂鸣山的迷雾似乎依然萦绕在眼前,那个深夜消失的宝马车尾灯,正像当代人在物欲森林中迷失的灵魂,闪烁着既诱惑又危险的光芒。这部作品提醒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蜂鸣山,每一次寻找都是对自我灵魂的叩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