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战役是解放中国的决战,辽沈战役是三大战役的第一炮,锦州之战是辽沈之战的关键,教员有诗云“战锦方为大问题”,而锦州之战中的塔山阻击战,则直接决定了锦州之战的成败。在电影版《大决战》和新拍的电视剧《大决战》中,塔山阻击战都得到了重点渲染。塔山英雄团的旗帜至今鼓舞着千万热血男儿。
在塔山,基层的战士进行了惨烈的血战,表现出惊天地泣鬼神的勇气。不过纯从军事角度,站在战役的高度,塔山阻击战并不那么惊险。对我军而言,被国军突破的危险是很小的。
先看看塔山之战的背景。
1948年9月12日,东北野战军向东北国民党军发动全面总攻,辽沈战役正式爆发。战役之初,东野用4个纵队(欠一个师)、1个骑兵师监视沈阳之敌20多万,用11个独立师、1个骑兵师围困、阻击长春之敌10万,集中8个纵队(多一个师)、3个独立师、1个骑兵师和炮纵主力进攻锦州之敌10多万,力图先占领锦州,关门打狗。
国民党方面,蒋介石也意识到这是大决战的开始,遂全力增援锦州。以沈阳之敌抽调主力廖耀湘兵团(西进兵团)10多万人,向西挺进。又从华北抽调部队组成“东进兵团”,由侯镜如指挥,企图两路夹击,救援锦州。
![]()
塔山阻击战,就是我军阻击国民党东进兵团的战斗。塔山距锦州30公里,距锦西4公里,离葫芦岛不过5公里。听起来像是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岭,其实是平缓的起伏坡地,东临渤海,西靠虹螺岘山和白台山,既无塔,又无山,无险可守。塔山是国民党军东进兵团驰援锦州的必经之路。
战前评估东北局势,是东北野战军70万对国民党军40多万。但东进兵团则是额外加入的敌人。如果被东进兵团打通道路进入锦州,从小的方面,是增加锦州关门的难度,从大的方面,是改变东北地区两军兵力对比。因此,确实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为何说塔山阻击战,其实解放军没太大风险呢?
第一,塔山阻击战双方的兵力对比,国军没有明显优势。
林彪打仗素来求稳,他对塔山非常重视。安排了4纵和11纵两个纵队(6个师)再加两个独立团负责扼守锦州西部,抵挡国民党东进兵团。我军总共8个师,兵力约8万人。
![]()
另外,在这两个纵队背后,还有林总的总预备队,主力中的主力一纵(欠一个师)。当然,一纵这三万精兵,是整个战役的总预备队,不能光顾着塔山这个方向。只是说,万一塔山出现问题,一纵是可以施加援手的,等于给塔山一个兜底的双保险。
而国民党方面的东进兵团,是一个临时编组的兵团。组成部队包括从华北抽调的62军(67,151,157三个师),92军的21师,独立95师,从山东抽调的39军(103、147两个师),以及原本就在葫芦岛的54军(8师,暂编57师,198师)和暂编62师。从番号上为11个师,兵力十余万人。
单从这个兵力对比,大家其实已经可以看出来。攻击方11个师对防守方8个师(不算总预备队),国军的数量优势并不大。一般战场上防守方是可以凭借工事抵挡进攻方优势兵力的,所以国军凭这个兵力对比,想要在短时间突破解放军阻击,本来就不可能。一个月后的淮海战役,杨勇率领中野一纵3个师,在涡河、蒙城阻击黄维兵团12个师,也打了整整3天多。
![]()
另一方面,就这11个师,还打成了添油战术。东进兵团11个师不是在一开始就到齐了,相反跟羊拉屎一样,一节一节到来,又逐次投入战斗,未能形成合力。
解放军攻打锦州主城的战斗是10月9日正式开始的,蒋介石也迫不及待命令锦西的东进兵团向锦州突进。国军原本打算9日进攻塔山,但9日的时候只到了62军的一个157师,加上原驻锦西的4个师,一共才5个师,实在太薄弱。9日下午,62军其余两个师才到,又需要休息下,故而正式开始得等到10日了。
塔山阻击战共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战斗在10-11日展开。10日清晨开战时,能投入战斗的国军只有原先就在葫芦岛的54军3个师、暂编62师,以及9日到达的62军3个师,总兵力只有7个师,少于塔山的解放军8个师。
经过10日和11日两天激战,54军和62军损伤惨重。这两天中,独立95师于10日到达,82军21师于11日到达。到11日晚,锦西国军总兵力增加到9个师。但这时,54军和62军已经损失很大,必须停下来了,而新来的两个师不可能立刻接管全线。
因此,国军在12日休息了一天。
休息了一天。
锦州已经炮火连天,而东进兵团还要休息一天。
解放军抓紧时间,利用这段时间重整阵地,救死扶伤,而且根据国军的进攻特点调整了战术。这一天的休战,显然是对解放军意义更大的。
13日、14日,国军重新发起猛攻,依然受挫。进攻在14日黄昏停了下来。15日,39军的两个师才姗姗来迟。但这时前面的9个师已经撑不下去了。国军又停下来休息了一天。就在他们休息的时候,锦州完全解放,范汉杰被俘,锦州战役结束了。
也就是说,从东进兵团开始进攻,到锦州解放,连头带尾只有6天时间。这6天里面打了4天,歇了2天。4天战斗中,前两天国军是7个师对8个师,后两天是9个师对8个师,基本谈不上什么兵力优势,而且还是千里迢迢一队一队添油上来的。
凭借这个兵力对比,想要在几天内突破解放军的阻击,简直是白日做梦。
![]()
同时,国军火力上的优势也没能得到有效发挥。
解放战争中多数时候,同等兵力条件下,国军重火力是比解放军强得多的。机枪、火炮等常规重火力是如此,空军、海军、坦克等特殊部队就更是如此。塔山地势一马平川,无险可守,而且一侧靠海不远,按说是非常适合国军重火力施威的。国军高层战前认为有信心拿下塔山,很大程度也是为此。
然而实战中,国军火力的优势却并未得到完全发挥。从炮兵来说,东北野战军的火炮一向不弱,何况在大决战中,林彪自然会集中兵器兵力。攻打锦州时出现了上千门火炮齐射的壮观景象。在塔山时,4纵的炮兵团即有26门75毫米山炮,10门野炮,3门105毫米榴弹炮和10门高射炮。作为二等部队的11纵炮兵团也有24门75毫米山炮。加上四野指挥部增派的150毫米重型榴弹炮、105毫米榴弹炮、105毫米野战加农炮和75毫米山炮,57毫米战防炮、75毫米高射炮,塔山战场上解放军的炮火其实是压制住国民党军的。
![]()
其他特殊火力方面,国军的空军确实无人可敌,但空军和陆军各有算盘,打得非常敷衍。空军不敢低空盘旋,投弹命中率很低。在多数时候,陆军凌晨就开始进攻,空军非等到上午八九点才来,随便扔几个炸弹就回去。14日战况最激烈的时候,空军还把两枚投在正陷入苦战的独立95师阵地附近,死伤官兵20多人,气得95师朝天大骂。
![]()
海军方面,重庆号巡洋舰拥有的6寸主炮是国军的大杀器,电影《大决战》中重庆号火力覆盖整个阵地的镜头让人看得悚然。但真实历史中,海军同样在偷鸡。他们欺骗蒋介石,说塔山附近海域水太浅,重庆号靠近了容易搁浅。因此,只是远远地开了几炮,都没能打到主阵地上。
![]()
至于在地区攻击最得力的坦克、战车部队,则直到14日晚上才运到葫芦岛,连同次日抵达的39军,基本都没有参与塔山地区的进攻。
炮兵上解放军占优,国军的空军、海军、战车或者不靠谱,或者根本没用上。国军兵力优势既没有,火力优势也被架空,要突破就更难了。
再者,国军错误的战术进一步增加了己方伤亡。
既然国军的空军、海军和战车火力都未能充分发挥,双方的对决也就成了步兵和炮兵协同的典型战例。塔山战场一览无余,所以对双方的步兵而言,如何规避对方火力杀伤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这方面,早已习惯国军优势火力的解放军,显然做得更好。塔山虽然无险可守,但解放军在周围民众的支持下,奇迹般用土木工程与铁轨、门板,迅速建成了工事,不但有壕沟,还有碉堡、鹿角、铁丝网。当国军用炮火覆盖时,阵地上的解放军都蛰伏不动。等到国军步兵冲近时,这才忽然开火,使得国军付出了惨重的伤亡代价。
![]()
相反,国军显然对解放军也有与他们匹敌的炮火这一点难以适应。他们用密集队形发动集团冲锋。这种标准的人海战术,虽然可以给敌军一线部队造成很大压力,但本质上是在用己方士兵的大量损耗,去换取对敌军暂时的压迫,伤亡很大而性价比非常低(相反,解放军面对这种情况,一般是小组穿插。林彪三三制就是搞这个的)。因此,10日和11日打下来,国军伤亡惨重,却没什么进展。
让人无语的是,12日休整一天后,新到的独立95师不但没有吸取先前部队的教训,反而认为没有打下来是因为集团冲锋还不够猛,因为送死不够多。13日开始,他们直接把三个团全部投入集团冲锋,每个团三个营组成三波,一波接一波迎着解放军的火力,不顾生死猛冲上去。看上去勇气十足,却是对宝贵兵力的浪费。虽然拼出巨大伤亡,接近和占领了一些前沿阵地,但自己的兵力也消耗差不多了。没有后续兵力,抢下了阵地也没法巩固,最后被解放军后续部队一个反击就打了下来。到14日黄昏,95师三个团都被打残,剩余部队只编成了三个营。
![]()
整个塔山战役,经过4天血战,解放军的伤亡(注意,是伤亡,不是阵亡)一共3000多人。占总兵力8万人的比例还不到5%。完全没有伤筋动骨。至于国民党方面的伤亡,目前战史说是6000-7000人,但个人觉得这个数字还可能更高。单是独立95师,两天从三个团打成三个营,伤亡至少就应该在4000-5000人左右。再加上其余各部伤亡,可能达到近万人,接近投入总兵力的10%。
就算按照现在统计的国军伤亡6000余人,是解放军的二倍。而双方初始兵力基本相当,国军不到解放军的1.5倍。也就是说,如果双方按照这种战损比继续消耗下去,最先崩溃的是国军。锦州解放,不是拯救了塔山的解放军,而是拯救了被迫集团冲锋的国军。
电影版《大决战》中,有一个非常精彩的片段,说塔山危急,罗荣桓建议要不把总预备队(一纵)派上去。林彪同意了。正当刘亚楼接通电话准备下令时,林彪又一手把电话按下去,平静地说出:“总预备队,不动。”瞬间圈粉无数。
![]()
然而实际上,整个塔山打完,两个纵队加两个独立师的八万人只伤亡了3000多,哪里用得着总预备队呢?
一线解放军为何如此惨烈?
前面咱们从整个战役角度,说明塔山阻击战其实并不危险,我军可以说未战已有胜算。但是,第一线的解放军战士,确实陷入了惨烈的血战,牺牲非常大。为何如此?
因为林彪的作战风格,就是未谋胜,先谋不胜,先做好最坏的打算,再争取最好的结果。毕竟辽沈战役是前所未有的大决战,锦州能在多久拿下,谁也说不清楚。他部署两个纵队8万人在塔山,并不是一开始就打算只阻击国军五六天。
相反,他给阻击部队下达的任务是:塔山死守不退,准备抵抗敌人数十次猛烈进攻,不以本身伤亡与缴获多少计算胜利,而应以完成整个战役任务来看待胜利。
前面说过,塔山面积不大,又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在这里猬集过多的兵力,只会成为敌军火力的靶子。对防守方而言,逐次使用兵力反而是必要的。林彪把塔山的主要防御全部交给4纵,11纵和两个独立师担任辅助防守和预备队。而4纵司令吴克华和政委莫文骅,又把4纵下属的3个师9个团进行了分配。第一线只部署4个团,其余5个团作为预备队。
![]()
这样,拥有8个师8万之众的解放军塔山阻击部队,放在第一线的只有4个团约1万人左右,而更多兵力放在二线、三线,准备增援。从防御上说,这种战术是科学的,但同时也导致第一线我军面临敌人时,数量上处于绝对劣势。
例如,国军在第一阶段的进攻,出动了到达的全部7个师中的4个师,兵力是解放军第一线部队的4倍左右。第二阶段的进攻,出动了到达的全部9个师中的5个师,兵力是解放军第一线的5倍以上。尤其号称“赵子龙师”的独立95师亡命突击而来时,对坚守塔山正面的4纵12师34团构成巨大的压力。而解放军战士面对优势敌人,死战不退,自然也付出了惨重的牺牲。
![]()
尤其是位于主攻方向的12师34团和35团,等于用两个团扛住了东进兵团主力几个师的轮番突进。战后, 34团(塔山英雄团)仅剩下数十人,35团(白台山英雄团)仅剩下百余人。我军3000余人的伤亡,主要也就是这两个团承受的。
![]()
我军两个团的战士,舍生忘死,在强敌面前寸步不让,自身伤亡殆尽,换取的战果是打残了国军独立95师,挫败了整个东进兵团,也在主力不曾伤筋动骨的前提下,圆满完成了保障解放锦州的任务。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