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七月半,祭祖先”,那么到底是十四祭还是十五祭?明日是七月十四有啥讲究和说法?
七月半,是传统的四大祭祀节日之一,而祭祀的时间,一般是提前不往后,也就是说,在七月十五之前,这个事情就要办好,像在我们当地,一般都是七月十四祭祖,“早备礼,早供奉,祖先早得安宁”,而在南昌地区,甚至还要更早,很多人在七月十一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祭祀了。
七月半的祭祀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在民间说法还是比较多的,有的说是源于道教当中的,“中元地官赦罪之辰”,据《道藏》记载,中元节这天,地官大帝会降临人间,校戒罪福,为人赦罪。信徒在此日祭祀祖先,既是对先人的缅怀,也是为现世家人祈求赦罪消灾。
也有的说是源于《佛说盂兰盆经》中目连救母的故事。这一孝亲故事与中华传统孝道文化相契合,逐渐演化出超度亡魂的仪式。
还有的则是说源于春秋二祭的传统,秋祭正始于七月。此时夏收已过,新粮登场,人们用最新收获的粮食祭祀祖先,既是对祖先庇佑丰收的感恩,也承载着“事死如事生”的传统伦理观念。
在笔者看来,第三种说法可能性会更大,因为问及村里很多的长辈,他们其实对于前面两种说法很是陌生,而对于第三种则表示赞同。
七月半祭祖,十四还是十五祭?
七月十五祭祀的,多遵循的是道教的一个传统,比如说江淮流域、华北地区多守十五祭祀传统,认为这是正统所在。
而两广、福建、江西等南方地区,则普遍保持着七月十四祭祀的习俗。这一特殊习俗,传说与南宋末年的历史变故密切相关。
据《粤西丛载》等地方志记述,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南侵,岭南地区风声鹤唳。为避兵祸,百姓决定提前一天过节祭祖,以免在战乱中无法如期祭祀。这个临时决定后来相沿成习,成为了这些地区特有的传统。
另一种说法则与农耕习惯相关。南方地区农忙时节较早,七月十四祭祀完成后,第二天即可照常下田劳作,不误农时。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与北方不同的祭祀时间。
所以我们按照当地的一个习俗来就可以了,十四祭祀和十五祭祀,其实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人们传达的思想还有理念其实还是一致的。
明日七月十四有啥讲究和说法?
老人们常说“祭祖如祖在”,准备工作必须虔诚周到。供品通常包括三牲(鸡、猪肉、鱼)、水果、米饭、酒茶等。水果忌用梨(离谐音)、香蕉(招谐音,怕招来不祥);鸡要整只煮熟,保持完整形态,象征全家团圆;鱼则要有头有尾,代表有始有终。
祭祀多在傍晚时分开始,因为传统认为此时阳气渐消,阴气初生,便于祖先归来受祭。点燃香烛后,家长要带领全家依次行礼,报告家中一年大事,并祈求祖先保佑。烧纸钱时要充分焚化,以示完全送达先人。
这一日忌说不吉利的话,忌大声喧哗,以免惊扰祖先;忌在祭坛附近晾晒衣物,尤其是内衣裤,以免对先人不敬;忌争吵打闹,保持肃穆氛围;部分地区还忌讳在这天夜晚外出,尤其是孕妇和孩童。
在两广地区,七月十四还有烧“寄包”的习俗——将纸钱封在写有祖先名讳的纸袋中焚烧,表示专门送达;在客家地区,人们还会在河边放灯,为祖先灵魂引路;福建一些地方则保留着“普度”习俗,设宴祭祀无主孤魂,体现博爱之心。
明日七月十四,无论南北习俗有何差异,其核心都是对祖先的追思与感恩。在现代化步伐日益加快的今天,传统祭祖仪式提醒着我们不忘根本,传承孝亲敬祖的美德。这种文化记忆的延续,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重要源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