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二十二,是中国民间传统的财神节。
不同于正月初五接财神的习俗,这个节日有其特定的祭祀对象,
被称为 "增福相公" 的文财神李诡祖。
很多人逢节就拜财神,却分不清各路财神的来历和祭祀讲究,
难怪有人说 "拜错了等于白忙活"。
今天就来详细讲讲这个专属于李诡祖的财神节,聊聊必须知道的三大习俗和三大禁忌。
要拜对财神,首先得了解李诡祖是谁。
这位被民间尊为财帛星君的财神,可不是虚构的神话人物,而是有真实历史记载的清官。
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和地方县志记载,
李诡祖是山东淄川人,生活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年间,
曾担任曲周县令(今河北曲周县一带)。
他在任期间,清正廉洁,公正严明,被百姓称为 "决事如神" 的好官。
当时曲周遭遇大水灾,房屋被冲毁,李诡祖亲自带领百姓修筑堤防,
疏通河道,治理水患,让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更令人敬佩的是,他经常把自己的俸禄拿出来周济贫苦百姓,真正做到了爱民如子。
李诡祖的成神之路,是百姓口碑积累的结果。
相传他去世后,百姓感念其恩德,在曲周城东为他立祠纪念,也就是最早的 "增福庙"。
随着时间推移,他的事迹被不断传颂,逐渐从地方名宦演变为民间信仰的财神。
历史上,李诡祖先后四次受到皇帝册封:五代后唐明宗天成元年被封为 "神君增福相公",
次年加封为 "灵德侯",元朝天历二年被封为 "福善平施公",
明朝建立后仍沿用唐朝封号,将其列入名宦祭祀。
这种由官方多次册封的经历,让李诡祖在财神信仰体系中具有了独一无二的正统性。
在民间形象中,李诡祖通常被描绘为白脸长须、
温文尔雅的模样,头戴朝冠,身穿红袍,
左手执 "如意",右手握 "元宝",脚踩聚宝盆,象征着财源滚滚。
这种形象也体现了他作为文财神的特点,
与武将形象的赵公明不同,李诡祖代表着通过正当经营、诚信为本获得的财富,
更符合传统商业伦理。
3大习俗
首先是焚香祭祀,备好供品。
这一天清晨,家家户户都会在财神像前香烛高烧,供品鼎盛。
传统供品讲究 "五干五湿",还要有饺子,因为饺子形似元宝,寓意招财进宝。
商家则会准备整鸡、整鱼等更丰盛的供品,祈求生意兴隆。
其次是燃放鞭炮,迎神接福。从清晨开始,鞭炮声就会此起彼伏,这是为了迎接财神的到来。
在胶东地区,鞭炮声会持续一整天,热闹程度不亚于春节。
这一习俗蕴含着驱赶晦气、迎接喜气的寓意。
第三是参与庙会,赶场祈福。
历史上,七月二十二这天各地的增福庙会十分热闹,《民国潍县志》就详细记载了官民拜庙、财神出巡、社戏表演等活动。
财神出巡时,财神像高坐八抬大轿,貔貅引路,善男信女执摇钱树、金元宝紧随其后,场面蔚为壮观。
虽然现在很多地方的庙会规模缩小,但这一习俗的核心内涵仍在延续。
3大禁忌
第一,忌说不吉利的话。
民间认为,财神节当天言语具有特殊力量,不吉利的话会影响全年财运。
因此这一天要多说 "发财"" 吉祥 "等吉利话,避免提及" 穷 ""亏"" 赔 " 等字眼。
第二,忌往外借钱。
传统观念认为,财神节当天把钱借出去会导致 "散财",影响自家财运。
这一禁忌体现了人们希望留住财富的心理,
也提醒大家节日期间要谨慎理财。
第三,忌发生争吵。
财神喜欢喜庆和睦的氛围,节日当天争吵斗气会被认为是对财神的不敬,可能影响财运。
因此这天家人之间、邻里之间都要格外和睦,以平和心态迎接财神。
关于财神节的起源,胶东地区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
清光绪年间,即墨故城有个周掌柜开了家绸缎店,生意冷清。
一天,一位老者对他说:"明天是我的生日,好多年没人给我过了,谁给我过,我就保佑他买卖亨通。"
周掌柜热情招待了老者,并在第二天按嘱咐焚香放炮,祭奠财神。
说来也怪,那天店里生意突然红火起来。
原来这位老者就是财帛星君李诡祖,
此后每年七月二十二,胶东商家都效仿周掌柜过起了财神节。
今天是七月二十二,记住这些习俗和禁忌,用正确的方式迎接财神。
但更重要的是,像李诡祖那样做人做事,
诚信为本,与人为善,这才是财神节真正的寓意所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