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跟老银川味道说再见了!随着时代的发展,老银川们的远去,新银川的崛起,“老银川味道”也渐渐成为回忆,而“新银川味道”则成为了这座城市飘香的滋味而被人们所熟悉和品味。
有人会说那“老银川味道”到底是什么?
相信很多人都听到过“宁夏有天下人”这个说法。从明朝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开始,指挥使耿忠率军携“五方之士”戍边宁夏。这“五方之士”人们的饮食习惯和口味,也构成了如今称之为“老银川味道”的底味。
- 这“五方之士”人口构成,以山西,陕西,河南,河北,江浙一带的人口为主。
随着明朝中期开始宁夏和中原的人口往来日益紧密,延续到清末的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银川城俨然一座大都会,天南地北的人口汇聚在这里,让本地的味道变得多样而融合。江浙的清淡偏甜,山西的酸香醇厚,陕西的纯辣香浓不一而足。从饮食结构上来看,也让银川有了中午吃米饭,晚上吃面的习惯。
简单来说,银川就是既吃米饭也吃面,口味可甜可咸,可酸可辣,滋味多样,属于一个非典型的西北城市。
到了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席卷大西北的乱变爆发,银川也不能幸免。银川城破后,人口“十去六七”,家家挂白幡,户户有死人,人口结构遭受严重破坏。
一直到左宗棠率湘军平乱西北,银川城才也跟着恢复生气!这时候,大量的晋商(比如说八大家)通过“走西口”来到宁夏,重新赋予了银川新的味道。如今老银川们熟悉的同福居,京津春、黄鹤楼等等。都是因为这些晋商的商务往来,宴请吃饭等而出现并发展起来。
于是,老银川味道中的“酸辣”口感成为了主导的本地“银川老味道”。
历史来到了新时代,大量的“支宁人”和知青来到了银川,他们的到来,也带来了丰富多彩的饮食习惯和口味,这也大大丰富了“老银川味道”,让“老银川味道”重新焕发新的生机。兼容并蓄,口味多样成为了“老银川味道”的主要特点。
进入到新世纪,随着银川的发展,大量的人口,尤其是宁夏本地区的人口汇聚到银川,而以“支宁人”为代表的口味渐渐退出,银川的味道又渐渐恢复到原来的“酸辣”口味。显得单一而少有变化,失去了兼容并蓄的风格。
- 代表菜式为手抓羊肉、炒烩肉、碗蒸羊羔肉、各种极细辣椒面炒面(不管是炒面还是烩面,都是红彤彤,水水的)、凉皮麻辣烫、辣子鸡、大盘鸡等。
与此同时,洋快餐、烧烤、火锅等口味统一而缺少变化的餐饮美食充斥着银川餐饮市场,和“酸辣”味道一起,构成了新的银川味道,这也让老银川味道渐渐成为了记忆中的味道。
所以,是时候跟“老银川味道”说再见,努力打造“新银川味道”了!
如今漫步在银川街头,那些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老字号餐馆,正在被明亮的连锁餐厅和网红美食店所取代。玻璃橱窗里陈列的不再是手工制作的酱菜坛子,而是整齐划一的标准化餐品;空气中飘荡的不再是各家秘制辣酱的复合香气,而是工业化调味料统一调配的味道。
这种转变背后,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轨迹。当外卖骑手穿梭在大街小巷,当年轻一代更青睐"打卡"而非"回味",那些需要慢火细炖的老味道自然难以为继。老厨师们揉面时手腕的巧劲,炖汤时对火候的把握,这些无法量化的技艺,正在被预制菜和中央厨房的流水线所替代。
但值得思考的是,在拥抱"新银川味道"时,是否也在丢失某种珍贵的东西?那些融合了五方风味的饮食智慧,那些见证民族交融的味觉记忆,不仅仅是简单的酸甜苦辣,更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密码。当手抓羊肉只剩下辣度可选,当凉皮沦为标准化的快餐,失去的是食物背后的人文故事。
或许,"新银川味道"不该是对传统的彻底告别,而应是在创新中延续文脉。就像银川城历经战火仍能重生,饮食文化也完全可以在保留精髓的基础上焕发新生。
让机器精确复刻老面点的发酵工艺,用现代营养学改良传统配方,甚至将地方风味融入国际料理——这样的"新味道",才配得上这座千年古城的底蕴。
站在高楼楼眺望老城与新城交融的天际线,或许会想明白,告别不是遗忘,而是为了更好地铭记。当下一代银川人既能享受全球美食,又能尝到改良创新的本土风味时,"老银川味道"就获得了真正的永生。
这里是银川!发现银川之美,感受银川之美!
我是威记聊美食 ,用温暖的文字,讲述美食美味!谢谢阅读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