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新青年
有态度 有温度 有你有我
近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航空气象学院“气象彝线”社会实践团8名师生在西昌、冕宁开展为期4天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紧扣“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技术参访、民俗调研、科普转化、成果反馈为脉络,深度走访凉山州气象局、冕宁县彝海镇,挖掘彝族传统气象智慧,解码现代气象科技应用,探索“传统+现代”协同赋能的防灾减灾新路径,为民族地区安全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实践团在凉山州气象局观摩了现代气象科技的应用:全球数值预报模式实时数据、雷达监测的强对流天气色块,展现精准预报能力。预报员介绍24小时值守、多级会商等机制,凸显预警信息准确及时的重要性,令团队深刻体会到气象工作者守护平安的责任担当。
实践团在冕宁县彝海镇走访时,村民分享了观云识天等传统经验。实践团在走访中了解到,当地防灾体系显著提升:2020年“6·26”灾害后,“蓝、黄、橙、红”四级预警响应机制落地,现收到气象局发布的预警后通过微信群可快速组织村民转移至避难所。团队还开展汉彝双语科普活动,结合彝族气象谚语与现代技术,演示手机预警查询及避险案例,有效提升村民防灾意识。
实践团在凉山州气象观测站实地考察气象数据采集全流程。团队成员现场观摩了每日7时15分准时释放的探空气球,目睹工作人员一丝不苟的完成仪器校准、电池准备和氢气充罐等标准化流程;地面观测场内,自动气象站持续监测降水、地温等核心数据,工作人员强调日常维护对数据精度的重要性,如定期为关键传感器补充蒸馏水以保障湿度测量精度,从高空探空轨迹到地面实时监测,每个数据点都为防灾减灾提供坚实支撑。
四天凉山行,是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更是青春与责任的交融。此次实践不仅深化了团队成员对气象业务全链条的认知,更见证了现代科技与民族智慧的深度融合,实践团将以此次调研为契机,为持续推动气象科普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贡献青春力量。
来源 |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航空气象学院“气象彝线”社会实践团
本期编辑 | 左左
一审一校 | 赖小小
二审二校 | 沈莉
三审三校 | 马吉石子
微博 | @凉山共青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