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上全是主义,心里都是算计。
近日,有网友爆料,湖南岳阳某封闭式管理高中学生浴室的换衣间里,新装了很多电吹风。这些电吹风是学校找社会上的安装机安装的,并非免费,而是需要学生刷电费卡使用。价格是一块五五分钟。
5分钟收费1.5元,看似不多,但较真的家长算了一下,使用这样的电吹风,一度电的价格竟然高达18块钱。
众所周知,平常我们用电的价格都是一度电五毛一块,而在这所学校里,却能将一度电的价格售卖成18元的天价,这就让人难以理解了。
固然,18块一度电的售价并非只是简单的卖电,其中应该也包含了设备购置与维护成本,但,即便如此,能将一度电的价格,卖到竟是民用标准的30倍以上,如此离谱的溢价,显然是商业逻辑压倒了公益属性。
据了解,这所学校是禁止学生使用自带的电吹风,给出的理由是为了安全考虑。
这样的初衷是好的,但怕就怕这所学校打着所谓为你好的理由,行的却是坑你钱的勾当。
学校本是教书育人的非营利场所,"立德树人"的使命不该掺杂铜臭味。
然而,从这所学校禁止学生自带电吹风,却自己安装电吹风的这种操作来看,处处都透着精明的商业算计。
一面以"安全"为由禁止学生自带电吹风,断绝自主吹干头发的可能;一面却推出高价电吹风服务,将学生的刚需转化为盈利点。
这种"堵疏结合"的模式,本质上是利用封闭管理的特殊性构建垄断场景,让学生和家长别无选择。
而更值得警惕的是,此类乱象并非孤例。在一些封闭式管理的校园里,其实类似的"创收"手段早已形成链条。
比如,一些学校禁止学生点外卖与自带零食,他们逼着学生消费校内小卖部的高价商品;比如,在很多学校,教师让家长购买教辅书时,必须到指定渠道。
当这每一项规定都精准踩在家长的痛点上,当每一次消费都指向对学生群体的定向收割时,当教育场所沦为逐利工具,所谓"为你好"的温情说辞,便成了包裹算计的糖衣。
学校的本质是教书育人,如果总是将精力放在如何从学生身上"掘金",而非提升教学质量、优化后勤服务上,那这种价值取向的偏移,侵蚀的就是教育的根基。
当学生在浴室里为吹干头发计算费用,在小卖部为高价零食犹豫,他们感受到的不是校园应有的温暖,而是被算计的冰冷。
长此以往,孩子们学到的可能不是知识与品德,而是"利益至上"的扭曲价值观。
教育是国之大计,我认为校园不该成为资本的"试验田"。那些安装在浴室里的电吹风,吹出的是热风,却吹凉了社会对教育的信任。
当"立德树人"被"逐利创收"稀释,当人文关怀让位于商业算计,受损的不仅是家长的钱包,更是教育应有的纯粹与尊严。
期待每一所学校都能牢记初心,少一些"电费18元"的精明,多一些"为学生着想"的真诚;少一些垄断式牟利,多一些公益性服务。
让校园回归培育栋梁的净土,让教育重拾立德树人的本真。
这才是社会对每一所学校最朴素的期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