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格陵兰岛三百万年的古老冰川轰然倒塌,巨浪瞬间涌起。
更可怕的是,这只是个开始。如果格陵兰岛的冰川全部融化,海平面将上升7米,到那时,中国的沿海城市会变成什么样?
冰川为什么突然倒塌?
为什么这次冰川会突然倒塌?原因很简单——地球真的越来越热了。今年夏天,北半球各地都在刷新高温纪录,欧洲、美洲、亚洲轮番上演"烤箱模式",部分地区气温甚至超过50摄氏度。
更关键的是,这种升温不是均匀分布的。北极地区的升温速度比全球平均水平快了近两倍,这种现象叫"北极放大效应"。当北极海冰减少时,原本反射阳光的白色冰面变成了吸收热量的深色海水,进一步加速了变暖过程。这就像一个恶性循环,越热冰融化得越快,冰融化得越快就越热。
格陵兰岛当然也逃不过这股热浪。当全球大气环流把热量传递到这个冰雪王国时,那些原本稳如泰山的冰川开始"坐不住"了。这次倒塌的冰川体积庞大,当它们一头扎进海里时,不仅掀起了惊天巨浪,更重要的是,这意味着海平面又上升了一点点。并且这种局部冰川崩塌事件,每年在格陵兰岛就要发生数千次。
注定消失的冰川
更让人担忧的是,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个叫"僵尸冰"的现象。简单来说,"僵尸冰"就是那些已经失去"生命力"的冰川。正常情况下,冰川有个"收支平衡"的循环系统:山上降雪补充冰川,冰川慢慢向海边移动融化。但现在气候变化打破了这个平衡,降雪跟不上融化的速度,部分冰体注定要消亡。
当冰川表面开始融化时,融化的水会渗透到冰川内部,形成一个个水道。这些水道就像润滑剂,让冰川滑向大海的速度加快。同时,海水温度的上升也在从下方掏空冰川的根基,让整个冰川结构变得不稳定。
而且,即使我们明天就停止所有的碳排放,这些"僵尸冰"也救不回来了。它们就像定了时的炸弹,迟早要融化掉。2019年,格陵兰冰盖融化了5320亿吨,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1.5毫米。按照目前的变暖速度计算,到2100年仅格陵兰的融冰就能让海平面上升10到12.5厘米。
这还只是保守估计,如果全球升温达到4到6.6摄氏度,格陵兰冰盖的融化速度会呈指数级增长。作为世界第二大冰盖,格陵兰岛储存的淡水量相当于全球海平面7米的高度。一旦全部融化,沿海城市将面临灭顶之灾。
中国沿海城市的"水深火热"
别觉得格陵兰岛离我们很远,海平面上升可是全球性的。中国作为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受到的影响绝对不小。
1993年到2024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以每年4.0毫米的速度上升。2024年,中国沿海海平面比1993-2011年的平均值高了96毫米,创下1980年以来的最高纪录。
这个上升速度看似缓慢,但海平面每上升1厘米,海岸线就会向内陆推进1到2米,对于地势平坦的沿海地区来说,影响很大了。
如果海平面真的上升7米,后果不堪设想,最先"遭殃"的肯定是那些地势低洼的沿海地区。渤海湾周边首当其冲,天津、东营、盘锦、秦皇岛、烟台等城市都会有大片区域被淹没。天津作为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其海河口地区海拔本来就不高,7米的海平面上升几乎会让整个滨海新区变成汪洋大海。
珠江三角洲的情况也不乐观,这里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珠海、中山、江门、广州、东莞、深圳这些城市都会有相当一部分区域沉入水中。特别是珠海和中山,由于地势相对较低,可能会有超过一半的陆地面积被海水吞没。深圳的前海、蛇口等重要经济区域也将不复存在。
最严重的要数长江三角洲,特别是江苏省。这里地势平坦,很多地方的海拔甚至低于海平面,完全依靠海堤和排水系统维持。一旦海平面上升7米,现有的防护设施将完全失效。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其外滩、陆家嘴等标志性区域都将被海水淹没。
不仅如此,还有带来连锁反应,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地下水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会接连不断地发生。沿海地区的农业将受到致命打击,数千万人可能需要向内陆迁移。这种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会给社会稳定带来巨大挑战。
时间窗口正在关闭
海平面上升还会放大其他极端天气的破坏力。当台风来袭时,本来就升高的海平面会让风暴潮变得更加凶猛。2024年中国近海温度已经达到21.5摄氏度,这种海洋热浪为台风提供了更充足的能量。
如果海平面已经比现在高了7米,再加上台风带来的3到5米风暴潮,沿海城市将面临超过10米高的海水冲击。这几乎相当于三层楼的高度,任何防护设施都会显得苍白无力。即使是那些暂时没有被常规海平面上升淹没的地区,也会在极端天气事件中遭受重创。
面对这样的威胁,我们还有机会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时间窗口正在快速关闭。首先要明确一点,格陵兰冰川全部融化不会在一夜之间发生,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但问题是,一旦这个过程开始,就很难逆转。就像刚才说的"僵尸冰",有些变化已经无法挽回。关键是要在临界点到来之前采取行动。
现在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快减缓气候变化的速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虽然听起来老生常谈,但这确实是目前唯一可行的路径。每减少一度升温,都能为我们争取更多的应对时间。中国已经承诺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个积极的信号。
除了减排,我们还需要做好适应性准备。沿海城市可以建设更强的防洪设施,开发海绵城市技术,提高城市对极端天气的韧性。荷兰在这方面走在前面,他们的"还地于海"项目通过恢复湿地和建设可移动防洪闸来应对海平面上升,值得借鉴。
最重要的是,这不是某个国家或某些人的事,而是全人类的共同挑战。格陵兰岛的冰川倒塌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但这不应该成为绝望的理由,而应该成为行动的催化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