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天津闹革命,和平区街头上贴满标语。有天派出所收到匿名信,说一家酱园老板祁文山行为可疑。这人天天穿西装,家里总来些陌生人,还订好几份报纸看。后来分局成立调查组,查了半个月也没发现他干坏事。直到他主动交出个牛皮纸信封,这才发现人家是隐藏几十年的老地下党员。
调查开始于四月,有人举报祁文山和身份不明的人来往。他开的酱菜店就在热闹街上,每天天不亮就开门摆坛子。和其他店主不一样,祁文山总穿得整整齐齐,头发梳得溜光水滑。街坊王大爷说,每周三下午都有个穿旧中山装的老人来找他,每次走的时候祁文山都会塞东西给人家。李婶也注意到,他店里晚上常亮着灯,有时候能到后半夜。
![]()
五月里又收到三封举报信,详细记录祁文山最近的活动。比如某天和穿呢子大衣的人密谈两小时,某晚店里灯亮到深夜,还买了当时很少见的牡丹牌香烟。分局觉得这事得重视,决定成立三人小组调查。他们先去问街坊邻居,都说祁文山人挺客气,开酱园也有十多年了。调档案发现他1938年在汉口待过,但没人能证明,存款又比一般店主多。
![]()
调查第六天,组长老张列出几个疑点:流水账对不上收入,社会关系复杂但行为安分,早年经历说不清。最后决定直接找祁文山谈话。六月某天,两个调查员去酱园找他,祁文山正在写账,见了人不慌不忙,收好账本才招呼。问到关键问题他都不回答,最后从抽屉拿出个信封说要市局领导看。
信封送到市局三天后,调查组收到机密文件。文件显示祁文山1938年就加入共产党,在敌占区干地下工作。1946年奉命到天津开酱园,其实是建情报点。中央1955年开会决定保留部分地下党员身份,以防万一打起仗来需要秘密力量。祁文山的任务是用商人身份管理特殊经费,联系工商界和民主人士,暗中收集情报。
他每周三接待的老人是联络人,给的东西可能是情报或经费。这么多年他顶着压力完成任务,连家属都不知道真实身份。1980年退休后,组织安排年轻人接替。1997年去世时,有关单位送的花圈上写着“隐蔽战线老战士”,亲戚这才知道他是革命同志。2005年天津党史研究室整理资料,才公开他部分事迹。
![]()
祁文山维持身份的秘密,是因为冷战时期国家需要埋伏可靠力量。他穿西装、订报纸这些“可疑”行为,其实是为掩护身份。档案里提到他负责的“人脉网”能了解社会动态,对当时政府很有用。每年他都要向指定人汇报,但公开场合一直装作普通店主。
调查组查了半个月都没发现异常,因为祁文山纪律性强。他给调查员倒茶时态度平静,关键问题只字不提。交出信封后也没解释,全靠上级文件说明情况。这种保密要求在当时很常见,很多地下工作者直到去世也没人知道真实身份。
街坊们后来回忆,祁文山每天早上准时开店,打算盘时眼神总飘着,可能在记密码或情报。半夜不关灯可能是等联络人,买牡丹烟可能是暗号。这些细节在当时被当异常,在现在看来都是工作需要。
![]()
档案里提到,当时党掌握的资产需要合法商人管理,祁文山这样的身份正好合适。他联系的人里有起义军官和民主人士,能暗中做统战工作。这种情报收集方式比直接派间谍更隐蔽,不容易暴露。
1968年那场调查结束时,没人想到眼前这个酱园老板竟是潜伏多年的革命者。他用四十年时间完成任务,直到退休才卸下担子。组织保护他的身份,既是战略需要,也是为避免他因特殊身份陷入政治风波。
2005年资料公开后,天津党史部门专门去他老家走访,收集更多细节。现在档案馆里还存着他1949年的任命书复印件,上面写着代号和联络方式。这些文件证明,当年那封举报信差点让国家失去一位重要情报员。
祁文山的故事说明,有些人的日常就是战斗。穿西装、卖酱菜这些普通事,在特定年代可能藏着惊心动魄。直到今天,他的酱园旧址已变成商铺,但街坊偶尔还能指着那片地方,讲讲当年的神秘老板。
新标题:小酱园牵出地下网,西装老板遭举报,神秘信封藏半个世纪秘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