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走吧。”
“走吧。”
——他们没有动。
在《等待戈多》的世界里,
时间在流动,却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
他们等待一个不会来的戈多,
而我们,何尝不是一直在等待?
等待答案,等待转机,等待某种确定。
可生活往往只给我们一句话:也许。
在无限的可能性里,欢迎来到——
戏剧疗愈第3期
「也许空间|The Maybe Field」
![]()
时间:
9月7日(周日) 19:00
地点:
北京蜂巢剧场排练场
时长:
约100min
定价:
258元(老客专享)
268元(新客)
主理人
01
![]()
李静怡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教育专业
孟京辉戏剧工作室青年演员
戏剧教育高级教师|苔芽疗愈发起人
![]()
庞睿
英国利兹大学应用戏剧与干预硕士
话剧演员|戏剧教育高级教师
应用戏剧实践者|日常变奏戏剧工作室发起人
本期特邀嘉宾
02
![]()
彭楼
演员。拥有多年先锋戏剧的表演经验。代表作品:《恋爱的犀牛》、《臭虫》、《等待戈多》、《浮士德》、《爱因斯坦的梦》、《鱼没有感情》、《蝴蝶变形记》、《我爱xxx》、《宝船》等。
曾多次参加乌镇戏剧节、阿那亚戏剧节,日本静冈戏剧节、德国汉堡莱辛戏剧节等。
01
等待作为存在
在日常生活中,等待往往被看作一种无奈:等车、等消息、等机会,好像都只是浪费时间。而《等待戈多》告诉我们:没有结果的等待,也是生活的一部分。等待本身,可能就是意义。
![]()
《等待戈多》中那些看似荒诞的停滞,其实映照了人类的处境。我们不可能时时刻刻都在奔跑、都在行动,更多的时候,我们被迫站在原地,与自己的焦虑和空虚对话。
![]()
作为一场受《等待戈多》启发的戏剧疗愈工作坊,“也许空间”不提供结论,而是制造一个悬置的场域。“也许空间”不是答案,而是一种体验:它让我们在不确定中,重新理解自己的存在方式。在这里,我们让等待成为一个练习。通过身体的停顿与感受,你会慢慢意识到:等待不是浪费,而是一种存在方式。它让人看见时间流过的痕迹,也让人重新理解“停下来”的意义。
![]()
02
不确定的疗愈
现代社会几乎在每一个瞬间都要求我们迅速做出决定:选择职业、定义身份、规划未来。人们越来越害怕模糊、犹疑和“不知道”。可现实恰恰证明,确定往往是幻觉,真正的常态是不确定。
![]()
在“也许空间”,不确定不再是一个缺陷,而是一次喘息的机会。你可以容许自己停留在模糊里,不用急着给出答案。
![]()
03
共处的力量
一个人留滞在“不确定”中时,人将被情绪的重担默默消耗;但当20个人一起停留在“不确定”时,焦虑会被分担,荒诞会被看见,孤单会变成共鸣。
![]()
在“也许空间”里,你不会得到一个固定的答案。
但你会在100分钟的旅程中,收获属于自己的“也许”——
1.沉浸式互动体验
• 与戏剧演员一同进入“等待”的场景。
• 在即兴表演、肢体练习和小组互动中,感受不确定的荒诞与自由。
2.个体与群体的双重感受
• 作为个体,你会有机会停留、犹疑、表达。
• 在群体中,你会发现自己并不孤单,等待与不确定是共同的人类经验。
3.仪式性的释放
• 在结尾环节,我们将以一个象征性的“也许仪式”,把对“必须确定”的执念暂时放下。
• 这是一次疗愈的释放,也是一次向“自由可能性”的致敬。
4.伴手礼:属于你的“也许”
• 每位参与者都会带走一份小小的伴手礼,提醒你记住这段体验。
5.嘉宾对谈与交流
• 在分享环节,你将有机会与演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 听他们谈起自己对“不确定”的理解,也把你的故事说出来。
6.一份留存心底的记忆
• 也许你不会立刻找到答案。
• 但你会记住那棵树下的等待,那片空白,那句“走吧”。
• 它会在未来某个时刻,成为你面对不确定时的一份支撑。
![]()
在这片悬置的荒原上,
你可以停留、犹疑、重复、出错。
不必急于定义,
不必给出答案。
因为,有时候,
“也许”就是最真实的存在。
注:请大家穿着舒适、便于活动的衣装与鞋袜!
⬇️扫码对应场次报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