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直肠息肉的发病诱因中,遗传因素常被忽视,却扮演着关键角色。芜湖肛泰肛肠医院肛肠科主任医师在临 床诊疗中发现,约30%的直肠息肉人群有家族患病史,部分遗传性息肉疾病若未及时干预,还可能发展为直肠癌。他强调,需重视遗传因素带来的风险,做好早期筛查与预防。
医生解释,直肠息肉是直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状病变,其发病与饮食、炎症、遗传等多种因素相关,其中遗传因素的影响尤为显著。最典型的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人群青少年时期就可能在肠道内出现数百甚至数千个息肉。由于遗传基因缺陷,这类人群的息肉恶变概率极高,若未康复,几乎100%会在40岁前发展为直肠癌。此外,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Lynch综合征)也与遗传密切相关,人群虽肠道息肉数量较少,但恶变速度快,且发病年龄普遍较轻。
即便是非遗传性的散发性直肠息肉,遗传因素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医生指出,若家族中有直系亲属(父母、兄弟姐妹、子女)患有直肠息肉或直肠癌,其他家庭成员患病的概率会比普通人群高出2-3倍。这是因为遗传基因可能影响肠道黏膜的修复能力,使肠道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如不良饮食、肠道炎症)的刺激,进而引发息肉。
针对遗传因素带来的风险,芜湖肛泰肛肠医院医生团队给出重要提醒:有直肠息肉或直肠癌家族史的人群,应提前进行筛查——建议40岁前(若家族成员发病年龄较早,筛查年龄需相应提前)开始做肛 门指检、肠镜检 查,此后每1-2年复查一次;普通人群也应在45岁后定期进行肠道筛查。
此外,日常需注意保持健康饮食(减少高脂、高糖食物,增加膳食纤维摄入)、规律作息,降低息肉发病风险。一旦发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腹痛等症状,需及时就医,做到早发现、早康复,避免息肉恶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