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时光:折叠晨昏的纸页,长出理性的藤蔓。一本关于我与世界的生长手记。
作者 | 晓波
最不“扎眼”的文化人,偏成了最让人惦记的“失踪者”。
这两天打开公众号,看到很多人在谈论梁文道。梁文道这个人,比较厚重,我不能、也不够格去简单的定义这个人,只能尝试去理解、去认识这个人。
很多人喜欢梁文道,因为他更像一个文人,一个学者,一个有深度、有厚度的文化人。
很多人认识梁文道,也是因为《锵锵三人行》,他戴着一副黑框的圆眼镜,光头形象,而且总是穿着老式的马甲西装,一副学者的模样。
也有人说,他喜欢装,无论是衣着,还是咖啡,乃至生活中的细节,总透着一份讲究的气质。1998年,马家辉把梁文道塞进《锵锵三人行》演播室时,窦文涛差点把茶喷在监控屏上。
后来他对马家辉抱怨:“你给我找了个什么怪物?长得像刚从哲学系逃课出来的罗汉果。”
也就是这个长得像从哲学课逃出来的罗汉果,日后逐渐成为大众眼里的文化人,被人们亲切的称作“道长”。
此后二十多年,他也成了华人圈最热门的人物。
梁文道不仅有文化,而且很有才。据说,梁文道这辈子干过最离谱的事,是2002年说服商业电台董事会,把深夜凶杀节目改成文化清谈。
当时所有董事都认定他会把全港收听率最高的电台带进阴沟,结果《光明顶》开播后,收听率反倒涨了二十七个百分点。
所以人们说,文人不可怕,有经济学头脑的文人才可怕。而梁文道,就是这样的学者和主持人。
或许,你可以说,他的节目确实是带着个人目的,是为了收视率,是为了挣钱,但不得不承认,他的文化频道,比鬼故事还好看。
有句古谚语说得好,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但是梁文道横行两岸三地几十年,确实连脚都没有沾湿过。
他是1970年12月26日出生于香港,祖籍广东顺德,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哲学系。他自幼在台湾由外公外婆抚养,接受传统文化教育,阅读《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经典,培养了深厚的文学与哲学兴趣。
少年时期性格叛逆,曾因打架被学校开除,但夜间沉迷哲学著作,形成“反叛与思辨”的双重性格。
这就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虽然没有好好读书,但不代表人家没文化。
从他的出身和经历可以看出,或者只要看过他一集节目的朋友都会很清楚,多元的成长背景 —— 台湾的童年、香港的求学与工作,让他对两岸三地的文化、社会差异有着更细腻的观察视角,他本质上是一名成功的公共知识分子。
哲学专业,从小在台湾长大,各地奔走的港人,对两岸三地的文化,政治,社会差异有着自己独特透彻的见解,有着不同的见解,甚至有一种世人独醉我独醒的孤独感。
作为一名知名的公众人物,他是真正有足够的知识,修养,和道行。全能型的修炼,知识面广,涉猎哲学,历史,政治,读书,著书,评论,清谈,主持,美食等等各种领域,几乎无所不及。
可是,没想到,走过人生的55岁,却湿了鞋。
起因是,梁文道的付费播客节目《八分半》在大陆全面下架。再后来,全网封禁了。他曾说,金庸的很多话,如果放在现在去说,是要坐牢的。
或许是不吐不快,说完这句话后,他又加了一句对香港的评价。一向厚重、沉稳而又温和的梁文道,却罕见的激昂了,刹不住车了。
令人惋惜。梁文道读了很多书,有很深的修行,他应该知道,真正的智慧是保持谦卑。
就像古希娜哲学家曾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有。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读多了书,有时候反而把这句话给忘记了。
变成了我知道的太多,你们懂得太少。
世人皆醉我独醒。但是有没有可能,世人皆是清醒的,只是笑笑不语而已呢?
因为,互联网的舆论场更像一个多元的对话场,你要存在的足够久,才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互联网的舆论场,很多时候不是靠理性来推动的,而是靠情绪去点燃的。一个复杂的观点,很容易被简化成一个标签。
一旦被贴上标签,大家反对的可能就不是你的观点本身内容是什么,而是那个标签。一个人也一样,只要被贴上标签,就很难撕掉了。
释永信那么厉害,掌管少林寺亿万资产,可是砖头砸下去的时候,他也就是个酒肉和尚。
是的,所有人只关心他睡了几个女人,生了几个孩子,以及给谁开过光,有什么样的花边新闻。谁在乎你曾经的辉煌,或者说你到底有几斤几两?
人们很多时候,是为了自己的情感和立场来站队的,而不是就事论事。当然,这些年的自媒体经验也让我明白,流量其实也是一把双刃剑,你越迷恋,反倒是求而不得。
所以,即使是几个人阅读,咱也好好写,用心写,至少做自己最忠诚的读者。
我们很容易调入一个陷阱,读书多了,认知宽了,就觉得自己厉害了,就可以俯视苍生,总带着批判的眼光,审视一切。
其实不是这样的,越是有学问的人,反倒越是谦卑,温厚。读书是为了让人变得宽容,而不是变得更加的刻薄。
是为了理解世界的复杂,而不是简单的批判它。或许这才是我们在拥有知识后,更需要学习的地方。
道长曾说,要对好人有慈悲,对不够好的人也要有慈悲,并且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好人出现。
要对世界有信心,无敌意、保持快乐。
或许这就是他给我们上的最后一课。
只不过,匆匆忙忙,他就下课了。
他或许会再回来,或许不会,但只要还有人记得 “温和思考” 的价值,记得 “不俯视众生” 的谦卑,那束他曾点亮的文化微光,就永远不会灭。
毕竟,能照亮时代的从不是某个人的声音,而是无数人愿意保持清醒、愿意包容异见的初心。你觉得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