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前言:
2007年12月,“华天龙号”将沉睡800年的南宋南海一号整体捞出,这一天,距离南海一号被发现已经过去了整整20年。
而中国为守护这艘沉船,与英日等国的博弈、对技术难关的突破,才刚刚露出成果的一角。
![]()
故事要从1987年说起,当时英国在阳江海域寻找一艘沉船。
团队带来了当时最先进的声呐设备,探测仪扫过北纬21度25分的海域时屏幕上突然出现一片密集的白色光点,是金属还有瓷器!
英国探测员兴奋地大喊,他们乘小艇靠近,用机械臂捞起一件青瓷碗,碗底的缠枝纹清晰可见——
这根本不是18世纪的欧洲货,而是典型的南宋风格。
消息很快传到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立刻派考古队南下,带队的专家第一眼看到那件青瓷碗就断定这是重大发现。
![]()
![]()
碗的釉色是龙泉窑的,胎质轻薄,应该是南宋中晚期的出口瓷。
进一步探测后更令人震惊的情况出现了,
沉船的船体轮廓完整,长度约30米、宽度10米,木头的纹理还能通过声呐清晰辨认,这么完整的南宋沉船全球都是少见的。
英国公司的负责人也发现了什么,于是表示说想合作打捞,条件是文物共同研究。
中国当然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当场就拒绝了。
![]()
拒绝的背后,是中国对文物流失的痛彻记忆。
19世纪末外国探险队在南海打捞中国沉船的案例屡见不鲜,例如在1907年,瑞典人捞走一艘唐代沉船的数千件瓷器。
后来日本打捞团队在东海发现一艘南宋沉船,将船上的500多件青瓷全部运回日本,仅给中国送了几件复制品。
虽然水下考古刚起步,但文物是中国的,中国坚持必须由自己打捞。
英国公司不死心,又联合日本学者团队提出技术支援的方案,承诺提供打捞设备,条件是获得部分文物的研究权。
![]()
当时日本水下考古技术确实领先,他们有专门的沉船打捞船,能在水下进行精细清理。
但中国考古界态度坚决,时任文物局局长说,技术可以学、可以造,但文物主权不能让。
为了挡住外部干预,中国很快成立了南海一号考古专项组,将沉船所在海域划为禁航区,派巡逻艇24小时值守。
可新的难题很快摆在面前:该怎么把南海一号打捞上岸?
当时国际上主流的沉船打捞方式有两种——要么将船体拆成碎片捞上岸后再拼接复原,要么用抽水机抽干沉船区域的海水,再进行水下挖掘。
![]()
但这两种方法对南海一号都不适用:它的船体格外脆弱,一旦拆解就再也无法复原;
而它所在的阳江海域水深达24米,要抽干这片海域的海水,本身就是件不现实的事。
经过反复研讨,考古团队最终提出一个大胆方案:
不拆解船体,而是将整艘船连带周围的泥沙、外壳一起整体打包打捞上岸,后续再专门建造一座水下博物馆,对其进行妥善保存。
这个想法在当时被国外专家嘲笑不切实际,
英国曾报道中国缺乏大型打捞设备,想整体打捞30米长的沉船,就像用筷子夹起一碗水,但中国没被吓退。
![]()
2003年博物馆正式动工,
这里要模拟海底环境,用经过处理的海水浸泡沉船,温度控制在23-25℃,盐度与南海一致,还安装了24小时循环系统,防止海水变质,
博物馆建成时南海一号还在海底,这种先建馆、再捞船的模式,放眼全球都没有先例。
打捞设备的研发同样艰难,团队设计了一个钢制沉箱,底部装有锋利的刃口,能像刀一样切入海床,将沉船连同周围3米厚的泥沙一起包裹。
为了防止沉箱在提拉时变形,框架上还加了12根加强筋,每根筋的强度都经过上千次压力测试。
![]()
![]()
2007年,华天龙号抵达预定海域,工作人员先用20天清理了沉船周围的泥沙,再将沉箱缓缓下放。
当沉箱刃口切入海床时水下摄像机拍到了令人揪心的一幕:一根船体的桅杆突然倾斜,好在沉箱及时卡住了它。
当时所有人都捏了把汗,要是桅杆断了,船体可能跟着解体,后来经过调整了3次沉箱位置才终于把沉船稳稳固定住。
沉箱带着沉船离开海床缓缓升出水面,这一刻,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个能整体打捞大型古代沉船的国家。
沉船搬进水晶宫后,更细致的工作才开始。
考古人员用软毛刷蘸着特制的去盐剂,每天清理沉船表面10平方厘米的区域,光是清理船首的泥沙,就花了整整3年。
“南海I号”出水文物
![]()
![]()
2014年,第一层文物被清理出来时所有人都惊呆了:
16万件瓷器整齐码放在船舱上层,有龙泉窑的青瓷、德化窑的白瓷、景德镇窑的青白瓷。
这些文物背后是南宋海上贸易的繁荣图景。
当时中国已专门管理海外贸易,南海一号很可能从广州出发,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前往东南亚或中东。
船上的瓷器按市场需求分类:伊斯兰地区喜欢白瓷,所以德化窑白瓷占比最高;东南亚偏好青瓷,龙泉窑青瓷就装了整整5个舱。
考古人员还在船上发现了3具人类骸骨,他们的饮食以大米和鱼类为主。
![]()
骨骼中还检测出微量的水银,推测是船员在远航中用来防治疟疾的。这也印证了南宋船员已掌握成熟的航海保健知识。
从1987年发现到2024年,南海一号的研究已持续37年,如今游客能透过玻璃看到考古人员仍在进行的清理工作。
沉船出土的文物中已有500多件在国内外展出,向世界证明南宋时期中国海上贸易的规模。
更重要的是,南海一号的打捞和保护推动了中国水下考古技术的飞跃。
现在中国已有10多支专业水下考古团队能在深海开展考古作业,2023年发现的南华礁一号沉船,就是用自主研发的无人潜水器完成探测的。
![]()
回望这场持续30多年的国宝保卫战,中国守住的不只是一艘沉船、18万件文物,更是对文化主权的坚持。
它沉在南海的泥沙里,却把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印记,刻在了历史的坐标上。
参考资料:
1. 《南海一号:南宋商船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
2. 《中国水下考古二十年(1987-2007)》(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文物出版社2008年版)
3. 《南宋海上丝绸之路与市舶司制度》(陈高华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
4. 《“华天龙号”起重船设计与应用》(广州打捞局编,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年版)
5. 《南海一号文物修复报告(2008-2024)》(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编,文物出版社2024年版)
6. 《孙键考古回忆录》(孙键著,中国文史出版社2021年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