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出牌:贝森特一句话,打破幻想特朗普的算盘:三步走,步步杀机中美对比:谁是真正的关键牌莫迪的“两手准备”印度的困境:左右不是人
大家看这几天的新闻,多少有点眼熟的套路:美国跟中国周旋时用的是糖衣炮弹+胡萝卜,跟印度就完全换了副面孔,赤裸裸甩出铁拳。短短不到48小时,事情的发展已经让莫迪彻底坐不住了。
![]()
先看源头。8月19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接受CNBC采访时,谈到中俄石油交易,他说得很清楚:中国买俄油,那是正常市场行为,不算违规,不需要制裁。
这话一出,很多人直接愣了。美国什么时候这么“宽容”过?问题是,下一秒转头就提到印度:俄乌冲突前几乎没买俄油的印度,现在居然42%的石油进口来自俄罗斯,这是“发战争财”,得好好惩罚。
一句话,中国买石油是市场,印度买石油是投机。逻辑完全双标,但这就是美国惯用的那一套:要么就是政治牌,要么就是利益牌。贝森特甚至不掩饰,把美国打压印度的动机摆到明面:要给中国留余地,就得拿印度当反面教材。
这次对印度的制裁,不是心血来潮,而是精心设计。特朗普玩的是“三步走”:
第一步,先放风:对印商品加征25%关税,并威胁可能继续加码。这一招直接把莫迪过去几个月的游说、谈判全推翻。印度政府辛辛苦苦跑美国,结果一夜之间归零。
第二步,落实额外关税,但不立刻执行,留个缓冲期。这招很毒,等于把悬剑挂在莫迪头上,让印度人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只能不断示好,寄希望于“缓刑”能转正。
第三步,搬出外交牌——美方取消代表团访印计划,直接把“降温”明牌化。前面两招已经打断了莫迪的努力,第三招则彻底告诉印度:你这几个月白忙活了。
这就是赤裸裸的羞辱。换句话说,美国对印度的“诚意”,从来只停留在嘴上。
这几天有个细节很关键。路透社披露,中国9月份的大豆采购,整整800万吨全部下单南美,美国一单没拿到。10月份的需求也开始预定,中国依然先找巴西、阿根廷。
结果就是,美国农民急得团团转,几十个大豆协会集体写公开信,要求特朗普赶紧修复和中国的贸易关系。特朗普这才不得不在税收法案里硬塞600亿美元农业补贴来“救火”。
但大家都懂,补贴是远水,解不了农民的近渴。能让美国农产品真正畅销的,只有中国市场。换句话说,中国手里握着的稀土和农产品需求,才是特朗普不敢乱动的真杀手锏。
印度呢?石油进口的变化,被美国拿来当“发战争财”的把柄。结果就是,美国把印度当做敲打的靶子,用来衬托对中国的“克制”。
面对这种局面,莫迪只能被迫亮出“两手”。
第一手:强硬。 继续喊“印度制造”,加快推进自力更生战略。逻辑很简单:只要印度能在制造业链条上撑起来,美国关税就算加再多也没用。问题是,这条路太长,印度短期根本走不出来。更多是一种“姿态”,是对内喊话——印度不怕美国。
第二手:示弱。 这才是莫迪的现实选择。比如,印度已经宣布暂时取消对棉花进口的11%关税。这个动作,说白了就是给特朗普一个台阶,看你要不要顺势下来。
莫迪心里清楚,美国人要的不是口头示好,而是实实在在的“诚意”。接下来很可能就是农产品市场:如果印度能在大豆、小麦这些品类上对美国敞口子,特朗普可能会装作“被感动”,象征性缓和一点。
莫迪现在的处境,说白了就是“左右不是人”。
如果不让步,美国真加征50%的关税,印度出口产业直接被掐死,经济大受打击。国内反对派立刻抬头,莫迪政府的稳定性都会出问题。
如果让步,意味着印度在关键领域进一步受制于美国。长期来看,“大国独立自主”的说法彻底破功,印度只能在美方操盘下小心翼翼。
所以莫迪只能选择“两头下注”:嘴上喊强硬,手上放点软。表面说“印度不怕制裁”,背后却赶紧取消棉花关税。硬的不敢真硬,软的也不能太软。
这场戏,真正的信号是:美国已经不装了。
对中国,美国还会算计一下全球能源价格、农产品出口,不敢轻易下狠手;对印度,美国完全是赤膊上阵,说打就打,说翻脸就翻脸。
莫迪现在最怕的不是关税本身,而是国内政治的连锁反应。美国这次把碗都掀了,留给印度的空间非常有限。看似是对外贸易的博弈,实际上已经是印度执政党能不能稳住江山的大考。
一句话,中美的差别对待,才是真正的底牌。
参考文献:
贝森特针对印度发出了"不能容忍原油套利交易"的强烈警告。 每日经济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