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沈六代机试飞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了:暂时未知它们是否空海通用,只能判断它们对所有国家建立了不对称的代差优势;
![]()
中国航母项目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国歼-35已经上航母实测、实战,中国海军为此积累丰富的隐身舰载机使用经验;那么,六代机肯定需要航母型,中国航空工业从成本交付出发,可能会在成/沈六代机中选择一款通用型号;
![]()
但是,从试飞视频可以看出,成/沈六代机的体积不小:成六代甚至采用无尾翼、三发设计,直接上舰面临巨大的风险……因此,这就需要中国研发一种飞机软件协助他安全起降航母了:2025年3月,《航空学报》的一篇论文显示,歼-36设计团队正处于制造适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不断壮大的航母舰队使用的海军改型机的早期阶段。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副总设计师陶呈纲表示,飞行员驾驶第六代战机尝试在航母着陆的风险“极高”;
无尾布局带来低速操控性不足,传统气动控制效率下降,易导致姿态失控;舰载机着舰需保持高攻角以维持升力,无尾设计可能因缺乏尾翼配平导致俯仰力矩失衡,增加擦尾或坠海概率;三发战机体积更大,影响航母机库和甲板调度效率(以辽宁舰为例,搭载歼-15数量约24架,若换装三发战机,载机量或下降20%);无尾布局导致尾钩安装位置受限,需将尾钩集成于机身中后部,若与发动机喷口位置冲突,可能影响拦阻索抓钩成功率;此外,还有飞行员适应性和海面波浪等影响。可见,歼-36技术验证阶段风险极高,原型机着舰成功率可能低于60%;若突破飞控与动力瓶颈,或可成为颠覆性舰载机方案,但需持续投入数百亿研发资金—如果引入AI辅助决策系统,实时预测着舰姿态并自动微调,尽量避免出现问题;
所幸,中国航空工业有备无患:2025年4月,《南华早报》援引一份研究论文报道称,中国歼-36隐形战斗机的设计人员正在开发一种计算机系统,以协助飞行员完成将第六代战机降落在移动中的航母上这一困难且危险的操作;报道称,这款三引擎、无尾飞翼的庞然大物去年12月在成都上空被发现,轰动全球防务界。除了前所未有的隐形能力外,该战斗机还拥有混合机身设计,并具备足够的动力,可携带导弹进行远程打击;
歼-36无尾三发舰载机的设计理念具有技术前瞻性,但其在航母起降中的风险显著高于传统布局。若成飞能攻克气动控制、结构强度及飞控可靠性等核心难题,该机型或可重塑舰载航空兵作战模式;反之,若急于求成,可能重蹈苏联雅克-38舰载机因技术缺陷提前退役的覆辙。未来3-5年的试飞数据将成关键判据。
参考资料:南华早报、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告知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