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要是你常去上海陆家嘴、张江或者漕河泾这些地方,肯定能感觉到一股说不出来的冷清——以前早晚高峰的时候,写字楼底下的咖啡店永远排着长队,地铁口全是拎着电脑包赶时间的人,就连楼下便利店的便当到了晚上都能卖断货。可现在呢?不少写字楼门口的旋转门半天转不起来一次,一楼的商铺关了好几家,甚至有些楼挂着“招租”的牌子挂了小半年,都没见有人搬进来。
你可能会问,好好的写字楼怎么就没人了?说起来还真有点扎心——这两年不少外企开始往外面撤,不是关厂就是缩减规模,咱们普通打工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身边突然多了些“失业找工作”的朋友。根据上海人社局7月底刚公布的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光浦东、闵行这两个外资企业扎堆的区,就有83家外企直接终止了在沪业务,还有40多家把生产线搬到了东南亚,算下来直接让1.8万人没了工作。这里面一半以上都是制造业的工人,比如某家日本电子厂3月份突然撤资,500多个组装车间的工人当天就收到了解雇通知;还有写字楼里的岗位也没幸免,某欧美咨询公司裁了近200人,以前坐在格子间里做数据分析的白领,现在也得抱着简历到处跑。
其实不光是上海,全国范围内外资撤离的苗头早有了,国家也不是没动作。今年5月18号,国务院特意发了《关于进一步稳外资稳外贸的指导意见》,里面写得很清楚:全面取消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在电信、医疗这些以前管得严的领域搞开放试点,还特意提了要帮外企解决跨境数据流动的问题——毕竟现在不少外企担心数据出境不方便,干脆就把业务挪走了。
上海作为外资最集中的城市,自然也急。6月份的时候,上海先出了个《促进就业专项行动方案》,比如给失业的人发每人最高3000块的培训补贴,帮着对接家政、物流这些行业的岗位,但效果好像没那么快。你想啊,1.8万人里有不少是干了十几年技术的老员工,让他们突然转行去做家政,不是说不行,但心里肯定不踏实;而且那些空下来的写字楼、商场,一栋栋就跟“空架子”似的,开发商急得跳脚,政府也担心浪费资源。
就在大家都琢磨“接下来该咋办”的时候,上海8月10号突然甩出了个新政——由住建委、发改委、商务局三个部门一起发的《关于推进商办类项目改建为租赁住房的实施意见》,说直白点就是:以前那些没人租、没人用的写字楼、商场,只要符合安全标准,就能改成出租的公寓,政府还给实实在在的好处。
咱们先掰扯掰扯这个新政具体是啥意思。首先,不是所有商办楼都能改,得满足几个条件:比如位置不能太偏,得靠近地铁或者公交站,楼的结构也得适合住人(比如层高够、能装上下水)。然后就是补贴,改造的时候每平米能补200块钱,要是改出来的房子租给刚毕业的大学生或者低收入群体,补贴还能再涨50块/平米。更重要的是审批流程,以前改个房子要跑规划、消防、住建好几个部门,最少得等3个月,现在搞“一窗通办”,20个工作日就能批下来——这对开发商来说,可是省了不少时间和麻烦。
可能有人没概念,上海现在的商办楼到底空了多少?根据戴德梁行7月份的报告,上海核心区的商办空置率已经到了24.8%,快接近25%了——啥概念?就是每4栋写字楼里,就有1栋是空着的。张江科学城那边更夸张,有些2020年建好的写字楼,到现在空置率还超过40%,一层楼里就一两间办公室有人。这次新政明确说了,今年年底前先在浦东、徐汇、长宁这三个区试点,预计能改出5000套左右的租赁房,而且租金要比周边小区便宜15%-20%。比如浦东张江那边,周边小区两居室月租大概要6000块,改好的商办公寓估计4800-5100块就能租到,这对在附近上班的年轻人来说,确实能省不少钱。
但问题来了——这新政真能“救市”吗?咱们先说好的方面,至少有三个好处:
第一,空着的商办楼终于能“活”过来了。以前那些开发商拿着空楼,卖又卖不掉,租又租不出去,只能眼睁睁看着折旧,现在改成租赁房,好歹能有稳定的租金收入,不至于亏得太惨。比如徐汇滨江有栋2019年建好的写字楼,空了快4年,这次已经提交了改造申请,预计改成300多套公寓,按每月5000块一套算,一年就能有1800万的租金,开发商总算能喘口气。
第二,能缓解租房压力。上海这几年租房越来越贵,尤其是核心区,刚毕业的学生想租个近点的单间,每月没个3000块下不来。这次改出来的5000套房子,大部分都是30-50平米的小户型,正好适合单身青年或者情侣,租金又便宜,相当于多了一批“平价房源”,对租房族来说是实打实的好处。
第三,还能创造不少临时岗位。改商办楼不是拍脑袋就能成的,得拆墙、装水电、搞装修,需要装修工人、设计师、监理;改好之后运营,还需要物业、保洁、维修师傅。根据上海装修行业协会的估算,一套房子改造大概需要2个工人干10天,5000套就能带动1000个短期岗位,后续运营还能再提供200多个长期岗位。之前在某外企做车间主任的老李,被裁后找了俩月工作没着落,最近就去了一家装修公司,专门干商办楼改造的活儿,虽然每天要爬脚手架,但每月能挣8000多块,比之前在厂里还多一点,他说“先干着,至少能养活家里”。
不过话说回来,这新政也不是没顾虑,有几个问题绕不开:
首先是改造成本。虽然政府给了补贴,但很多老商办楼的结构根本不适合住人,比如有些写字楼没有阳台,厨房只能放在过道里,还有的楼水管老化,得全楼换新,这些都要花钱。有个开发商跟我吐槽,他们在闵行有栋老写字楼,算下来改造每平米要花1200块,政府补200,自己还得掏1000,5万平米的楼就要花5000万,回本至少要10年,“要是租金涨不上去,说不定还是亏”。
其次是居住体验。商办楼大多建在商务区,周边全是写字楼,买菜、逛超市得走好几公里,而且很多楼没有小区环境,楼下连个遛弯的地方都没有。年轻人可能觉得无所谓,能省房租就行,但有家庭的人肯定不愿意租——总不能让孩子在写字楼底下玩泥巴吧?之前我问过一个在张江上班的程序员,他说“要是租金真便宜,我可能会租,但要是以后结婚有孩子,肯定还是得换小区房”。
最关键的是,这新政解决不了“外企撤资”的根本问题。1.8万失业人口里,有不少是做研发、市场、管理的高端岗位,这些人总不能去干装修、物业吧?比如之前在某德国汽车零部件公司做研发的小张,被裁后投了几十份简历,要么薪资砍一半,要么岗位不对口,她说“我干了8年汽车研发,现在让我去做物业管家,我肯定不甘心,但也没别的办法”。说白了,这新政更像是“补窟窿”——把空楼利用起来,解决部分住房和短期就业问题,但要想让外企回来,让那些高端岗位重现,还得靠优化营商环境、给外企稳定的预期,这些都不是改几栋楼就能做到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上海能推出这样的新政,至少说明政府没在“躺平”,而是在实实在在想办法。比起以前光喊“稳外资、促就业”的口号,这次有具体的补贴、明确的试点区域、清晰的时间表,已经算是进步了。至于能不能“救市”,现在下结论还太早,咱们可以等等看年底的试点结果——比如到底改出了多少套房子,有多少人愿意租,又有多少失业的人靠这个新政找到了工作。
要是后续能再补点配套政策,比如在改造的商办楼周边加建菜市场、幼儿园,给愿意长期运营租赁房的开发商更多税收优惠,再配合国家层面的外资扶持政策,说不定能形成“1+1>2”的效果。毕竟上海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这么多年见过不少风浪,之前疫情的时候那么难都扛过来了,这次说不定也能找到新的出路。
最后跟大家说个事儿,我上周去浦东张江办事,路过一栋正在改造的写字楼,门口挂着“商办改租赁房试点项目”的牌子,工人师傅们正忙着往楼上运建材,楼下还贴了招聘物业的启事。虽然现在还不知道这栋楼改好后会怎么样,但至少那一刻,我觉得这事儿不是“纸上谈兵”——总有一些改变,是从这样的小细节开始的。至于这波操作到底能不能稳住上海的局面,咱们再等等,让时间给答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