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顶尖艺术力量邂逅戈壁荒野,会为乡村振兴与文旅发展带来怎样的新可能?近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走进托里县,以 “艺术赋能乡村振兴与文旅发展” 为核心目标,启动 “荒野艺术计划” 主题创作活动。
![]()
走进托里县宝贝区域的戈壁滩,往日广袤苍凉的地貌间,如今多了 15 座错落分布的雕塑作品 —— 有的以本地花岗岩为原料,经艺术切割重构,展现戈壁岩石的岁月肌理;有的巧用石材厂废弃边角料,打造出象征环保理念的蝴蝶造型;还有的以托里县丰富矿产为灵感,通过色彩与形态勾勒 “金山银山” 的发展愿景。每一件作品都是艺术家们带着 “尊重自然、融入自然” 的理念,与戈壁环境、本土文化深度对话的成果。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石雕工作室教员赵磊说:“我们选择这个地方,首先是这个地方本身就有一个打卡地叫宝贝,我们也选择把我们的‘艺术宝贝’放在这块宝地上。这边的风景非常优美,非常平缓,适合大地艺术创作。”
![]()
托里县拥有独特的戈壁荒漠地貌。为让作品真正扎根土地,艺术家团队不仅克服戈壁艰苦条件,还坚持 “材料本土化”—— 从花岗岩到废弃石材,所有创作原料均取自宝贝区域本地,既降低了创作成本,又赋予作品 “生于此、长于此” 的地域灵魂。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石雕工作室教员赵磊说:“这个点离克拉玛依比较近,能作为第一个打卡点,从克拉玛依方向将人流引向托里方向。值得说一点的是,我们所采用的所有材料都是本地开采出来的花岗岩。像这件蝴蝶作品就用到石材厂里废弃的石材,这个本身也是一个环保性质的作品。”
艺术家们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托里县的地貌资源与特色文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专业博士生李佳昱,在了解到托里县丰富的矿产资源后,便以石料为媒介,通过作品展现当地矿产开发的过往与当下。新疆籍雕塑专家的加入,更让创作既贴合 “荒野” 主题,又精准捕捉到新疆地域文化的独特韵味,实现了艺术理念与地方特色的同频共振。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专业博士生李佳昱说:“我想借石料作为媒介,来体现过去以及现在正在发生的一些事情,重现原来的一种面貌。”
![]()
新疆雕塑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虎说:“参与到这个活动里头,也是代表了新疆的雕塑家对这次活动的支持,希望这个活动能对新疆的文旅事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我们也希望这种活动一直延续下去,多做几届,把它作为一个全国的示范。从学术上、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等各方面把这个活动推到一个很高的学术高度。”
![]()
目前,15 件作品已形成专属参观路线,未来将以 “艺术打卡地” 的身份,吸引更多游客走进托里,带动周边乡村民宿、餐饮等配套产业发展,让当地群众共享艺术赋能的红利。而不同艺术理念的碰撞、新锐创作力量的涌现,更让 “荒野艺术” 的学术理念成为托里文化建设的新动能。
清华大学水木学者、美术学院博士后、助理研究员柴鑫萌说:“我们共完成了15件驻地的艺术作品,欢迎大家来这里参观打卡,希望大家喜欢,也希望我们能够在未来第二期、第三期的活动中用我们的双手为这个地方增加更多的光彩。希望我们的创作活动,能够为托里县为宝贝这个地方的文旅事业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记者:达尔汗 王鑫 汪许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