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第一次读《水浒传》的时候,我也以为“都头”是个了不得的大官。
![]()
你想啊,武松可是赤手空拳打死了一只吊睛白额大虫,这得是多大的功劳?县令赏他个官职,怎么也得是个副处级吧?但后来仔细一查历史资料,才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这个都头的实际权力,可能比你想象的要小得多。
从打虎英雄到县衙都头
要说清楚都头是个什么官,咱们得先回到《水浒传》的那段经典情节。武松在景阳冈上打死老虎后,几个猎户把他迎到了阳谷县县衙。
县令一看,这还得了?眼前这位好汉竟然为民除害,解决了困扰当地已久的老虎问题。县令一高兴,当场就拍板:“我今日就参你在本县做个都头。”
![]()
注意啊,这里的“参”可不是参加的意思,在宋代官场中,这是“保举、任命”的意思。也就是说,县令当场就决定给武松一个体制内的编制。要知道,在宋朝,这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得到的恩赐。
那么问题来了,县令为什么有权力直接任命都头?这就得说说宋代的县一级行政制度了。根据《宋史·职官志》的记载,县令是一个县的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县委书记兼县长。在人事任命上,县令确实有一定自主权,尤其是对都头这类基层武职的设置。
![]()
武松当时得到的都头一职,具体来说属于“县尉司下属都头”。县尉相当于现在的县公安局局长,主要负责一县的治安捕盗工作。而都头,就是县尉手下的基层军官。
有意思的是,在《水浒传》里,和武松同时担任都头的还有一个人,那就是后来成为他哥哥武大郎情敌的西门庆。没错,就是那个开生药铺的西门大官人。
![]()
书上说西门庆“如今在县里开个生药铺,现任县里都头”。这就有点耐人寻味了,一个开药铺的商人,怎么也能当上都头呢?这其实从侧面反映出,都头这个职位在宋代确实不算什么高级官职。
宋代都头
要说清楚都头在现代相当于什么官,咱们得先弄明白它在宋代到底是干什么的。
根据《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的记载,都头这个官职最早起源于唐代的军队编制。当时唐军中以“都”为单位,一都大约100人左右,长官就叫做都头。到了宋代,都头的职权范围发生了很大变化。
![]()
在宋代县一级的行政体系中,都头主要负责的是治安维护和捕盗工作。说得直白点,就是带着几个衙役在街上巡逻,维护维护秩序,抓抓小偷小摸。如果发生命案,他们也负责保护现场,等县尉前来勘查。
那么一个县里有多少都头呢?根据《宋史》记载,一般的县设有一名县尉,县尉手下通常有2-4名都头。每个都头手下管理着10-20名左右的衙役和士兵。算下来,一个都头直接管理的人员大概在20人上下。
![]()
这就能理解为什么西门庆一个开药铺的也能兼任都头了。在宋代,都头很多时候是由地方上有一定财力和社会地位的人兼任的。这倒不是说随便什么人都能当,而是因为这些人在当地有影响力,说话有人听,办事也方便。
说到这里,你可能要问了:武松这个都头,每月能拿多少俸禄呢?根据《宋史·职官志》的记载,县一级的都头属于“不入流”的吏员,也就是说不在正式官员编制内。
![]()
他们的年薪大约在30-50块钱之间。宋代一贯钱相当于1000文,当时一斤大米大概卖10文钱。这么算下来,一个都头的年薪大概能买3000-5000斤大米。换算成现在的人民币,大约相当于每月2000-3000元的收入水平。
说实话,这个收入在宋代也就是个温饱水平。要知道,当时一个七品县令的年薪可是有200贯左右,是都头的4-5倍。所以说,武松这个都头,说白了就是个基层公务员,而且还是编外的那种。
![]()
不过话又说回来,虽然收入不高,但都头在地方上还是有一定权力的。毕竟掌管着一县的治安维护,平时在街上走动,商家百姓都要给几分面子。《水浒传》里描写武松当上都头后,“自蒙恩相抬举,众人无不钦敬”,倒是很符合历史实际情况。
都头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
说了这么多宋代都头的情况,咱们最关心的问题来了:这个职务要是放在今天,到底相当于什么级别的干部呢?
![]()
咱们得先从行政级别上来分析。宋代的县分为赤、畿、望、紧、上、中、下七个等级。阳谷县在书中虽然没有明确说明是哪个等级,但从描写来看,应该是个中等规模的县。
县令是正七品,相当于现在的正处级干部。县尉是正八品,相当于副科级。
![]()
那么都头呢?严格来说,都头在宋代属于“吏”而不是“官”。什么意思呢?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事业编”或者“合同工”,而不是“行政编制”的公务员。虽然穿着官服,也有一定权力,但在体制内的地位并不高。
如果非要找个现代对应的职位,县公安局的巡特警大队大队长或者治安大队大队长可能比较接近。为什么这么说呢?咱们可以看看都头的具体工作职责。
![]()
根据《宋会要辑稿》的记载,县尉和都头主要负责“巡警、捕盗、维持治安”。比如说,街上有人打架斗殴,都头要带人前去制止;发生盗窃案件,都头要带队侦查抓捕;遇到重大活动,都头要负责安保工作。这些职责,是不是和现在的公安巡特警很像?
再说管理权限。一个都头手下大概管理20人左右,这个规模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巡警中队。所以从管理人数来看,都头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科员级或者副科级干部。
![]()
不过有一点要注意,现在的警察系统和宋代的都头制度有个很大区别:现代公安系统实行垂直管理,而宋代的都头完全受县令和县尉的领导。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块块管理”而不是“条条管理”。
再说个有意思的对比。现在县公安局的巡特警大队长,一般都是副科级或者正股级干部。按照这个级别,每个月的工资收入大概在5000-8000元之间。
![]()
这和咱们前面计算的武松都头收入(折合现在2000-3000元)相比,虽然绝对值高了,但社会地位其实差不多,都是基层执法队伍的小领导。
说到这里,你可能就明白了,武松这个都头,说白了就是阳谷县公安局巡警中队的中队长。地位不高,权力不大,但在地方上还算体面,至少是吃皇粮的。
从都头看水浒传的官职描写
其实在《水浒传》里,像武松这样担任过都头的好汉还真不少。比如说插翅虎雷横、美髯公朱仝,都曾经是县衙都头。作者施耐庵这么写,可不是随便安排的。
![]()
咱们仔细想想,为什么偏偏让这些好汉都当过都头?这其实很有深意。都头这个职位,既能让这些好汉有一定的官方身份,方便后续剧情展开,又不会因为官职太高而显得不真实。
比如说武松,要不是有个都头身份,后面怎么可能轻易进入衙门调查哥哥的死因?又怎么可能调动衙役去抓捕西门庆和潘金莲?但反过来,如果武松当的是县尉甚至县令,那后来为兄报仇杀人的情节就不合理了,一个高级官员怎么可能亲自动手杀人呢?
![]()
所以说,施耐庵对都头这个职位的选择是非常巧妙的。既给了主角一定的官方身份,又不至于让他们的行为受到太多体制约束。
另外,从都头这个职位的变化,我们也能看出宋代官制的一些特点。在唐朝的时候,都头是正规军的军官,手下管着百来号人。到了宋代,都头就变成了地方治安队伍的小头目。这种变化,其实反映了宋代重文轻武的政治倾向。
![]()
再说得深入一点,水浒传中描写的这些都头,其实都是宋代基层社会的缩影。他们既要执行上级命令,又要周旋于地方势力之间。比如说朱仝和雷横,作为都头就经常要和晁盖这样的地方豪强打交道。这种描写是非常符合历史实际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