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补贴倒计时引发的抢购狂潮
最近美国电动车市场掀起了一股抢购热潮,原因无他,就是那即将在9月30日到期的税收抵免政策。作为行业龙头的特斯拉订单量激增,Model Y库存快速下降,分析师预测第三季度交付量可能创下新高。
当然这种抢购潮,在A股屡见不鲜,但到头来还是一地鸡毛,两年前光伏补贴取消,市场迎来抢装潮,当时也是一片看好,结果看看眼下的股价。十年的市场历练告诉我,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二、利好背后:谁在真正获利?
其实,无论怎么看利好或利空,都是"小马过河"。因为大家的立场不同,看到的也将完全不同。但换个角度看,很多人会发现:多数时候,利好或利空就是做给散户看的。当多数人看多(或看空)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这让我想起最近的两个典型案例。首先是迪哲医药,6月底被媒体曝出"突发利空",称其面临解禁压力且亏损严重。按常理股价应该下跌,但实际情况是从6月30日开始到7月29日,股价反而上涨了30%,创下历史新高。
另一个例子是纳瑞雷达,7月14日盘后披露中报净利润暴增8倍,这本该是重大利好。但之后股价却逆势下跌近10%,在行情火爆的7月显得格外扎眼。
三、数据揭示的真相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利好不涨、利空不跌"的现象?答案很简单:是机构利益决定了利好或利空出现后股价的走势,而不是消息本身。
好消息出现时股价未必上涨。如果上涨,大概率是散户都在观望,机构利用好消息推动股价上涨,希望引发跟风以便套利;坏消息出现时股价也未必下跌。如果下跌,大概率是散户持股不动,机构利用坏消息砸盘,希望散户离场以便摊低成本。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看清机构的交易意图?这就需要借助量化工具了。通过长期数据积累和特征提取,我们可以识别出机构的交易行为模式。
这张图展示的是反映机构资金活跃程度的量化数据。橙色柱体代表"机构库存"数据,它反映了机构资金的交易意愿。数据越活跃,意味着参与交易的机构资金越多、时间越长。
回头看迪哲医药的例子:虽然媒体披露了利空,但两天后股价开始上涨。更关键的是,当股价调整时(市场普遍认为是在兑现利空),"机构库存"数据却在不断增加,说明机构越来越积极。这就是典型的"骗线"手法。
而纳瑞雷达的情况正好相反:虽然有利好公布前后股价呈现反弹趋势,但对应的"机构库存"数据显示机构根本没有参与的兴趣。没有机构资金参与的行情,又能持续多久呢?
四、回到特斯拉的抢购潮
现在让我们回到开篇的特斯拉抢购新闻。面对激增的订单需求,特斯拉正面临产量与定价的平衡难题。北美销售负责人表示公司正全力提升产能,同时不排除近期调价可能。
作为量化投资者,我不会被表面的抢购热潮所迷惑。我更关心的是:在这波政策驱动的需求集中释放背后,机构的真实态度是什么?他们是在借机出货还是继续加仓?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藏在数据里。
十年来的经验告诉我:市场永远存在信息不对称。普通投资者看到的往往是表象和结果,而量化工具能帮助我们看清本质和过程。在这个由机构主导的市场中,只有掌握正确的工具和方法,才能避免成为被收割的对象。
五、给投资者的建议
- 不要被表面消息迷惑:利好未必涨,利空未必跌
- 关注机构行为:它们才是市场的主导力量
- 善用量化工具:通过数据还原市场真相
- 保持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
最后要提醒的是:以上内容仅为个人观点分享,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所引用的数据和信息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疑问请联系删除。请警惕任何以本人名义进行的收费荐股行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