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85后科学家,9年前用63万元创业,如今身家超过1500亿——这是寒武纪创始人陈天石的财富故事。但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场资本盛宴中,那些早期加入的普通工程师如何凭借股权激励实现阶层跨越?当科技理想遇上资本洪流,造富神话背后藏着怎样的行业密码?
![]()
千亿帝国的崛起:一个85后科学家的财富裂变
1985年出生的陈天石,16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专攻人工智能方向。2016年3月,他以63万元出资创立寒武纪时,这家注册资本仅90万元的公司还无人问津。
![]()
七年后的今天,寒武纪市值突破5200亿元,高盛更将目标价上调50%至1835元。按此计算,陈天石持有的29.63%股份价值1541亿元,较今年3月胡润富豪榜的870亿元增长近一倍。
这种财富裂变的核心杠杆是技术资本化。陈天石主导研发的思元系列芯片已在百度等企业的大模型训练中规模化应用,而资本市场对国产AI芯片的狂热追捧,让寒武纪从技术公司蜕变为资本符号。
![]()
员工暴富样本:从工程师到千万富翁的跳跃
招股书显示,寒武纪早期员工持股计划覆盖了超20%的核心团队。2016年创始团队中,持股比例0.1%的成员如今持股市值超5亿元;2018年B轮融资前加入的工程师,典型期权方案兑现后普遍获得千万级收益。
更戏剧性的是IPO前突击入股者。2020年战略配售中,部分员工以发行价64.39元/股获配股份,按当前股价计算收益率超2000%。一位年薪50万的芯片架构师因早期股权激励,账面财富已突破1亿元。
这种财富跳跃具有鲜明的时间窗口特征:2019年前加入的员工平均持股价值是2020年入职者的17倍。科技行业的财富分配,往往在悄无声息中完成阶层重构。
股权激励的双面刃:半导体行业的造富密码与隐忧
寒武纪的激励方案折射出芯片行业特殊逻辑。其2022年财报显示,研发人员平均薪酬58万元,低于行业龙头,但配合股权激励后总包竞争力显著提升。这种"低工资+高期权"模式,成为技术密集型企业的标配。
但风险同样明显:部分员工面临4年锁定期,期间股价波动可能让纸面富贵蒸发。行业数据显示,国内芯片设计公司平均离职率达25%,寒武纪2022年核心技术人员流失率18%,反映出造富效应与研发稳定性之间的矛盾。
财富自由的另一面:当技术理想遇上资本洪流
股权激励正在重塑行业生态。正向案例是部分财务自由员工转型技术投资人,反哺创新链;但亦有核心人才套现离职导致项目中断的教训。
对比特斯拉"十年分期行权"和英伟达"业绩对赌激励",寒武纪的造富速度引发思考:当芯片工程师的平均致富周期短于产品研发周期,企业如何维持技术沉淀?
寒武纪启示录:普通人如何捕捉下一个科技红利?
这场造富运动提供三个观察维度:
- 赛道选择:AI芯片、新能源等国家战略领域,股权含金量天然更高
- 时机判断:企业B轮前加入的财富效应通常是C轮后的5-8倍
- 风险识别:警惕未设定业绩基准的"空白支票式激励"
陈天石从实验室走向资本市场的蜕变,印证了技术商业化的巨大能量。但更值得铭记的是:所有财富神话的本质,都是时代红利与个人选择的共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