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寻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的融合路径,近期,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徽州古韵·许村拾光”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歙县许村镇,开启了为期7天的“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主题调研活动。他们循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许村大刀灯”的历史脉络,在古村落的斑驳光影中,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活态传承路径。
![]()
一灯照古今 百年技艺藏困境
![]()
“要用三年以上的毛竹,才经得起沉重灯身的重量。” 在东昇大社的百年梁柱下,古稀之年的大刀灯传承人许烈宏老人抚摸着大刀灯,向队员们展示这项濒临失传的技艺。谈及大刀灯的历史与文化内涵,老人眼中迸发出自豪的光芒,话语间仿佛重现了百年前匠人筑灯的场景。
队员们围坐聆听老人讲述大刀灯的传奇:这盏长5 米、重逾百斤的巨灯,以竹为骨、蒙布绘彩,融合了竹编、剪纸、书画等多项传统技艺。每逢节庆,数十名壮丁肩扛巡游,配合锣鼓声演绎“盘、滚、翻”等程式,既彰显宗族团结之力,又寄托祈福禳灾之愿。而许烈宏老人的叹息中,也藏着非遗传承的诸多困境。
为摸清传承现状,实践队通过入户走访等方式展开调研,用镜头记录当地村民对大刀灯的认知。在与村民的交流中,实践队了解到:随着老艺人年事已高,复杂工艺面临断代风险;灯架的竹质材料易遭虫蛀,每3 至5 年就要动用大量人力物力重新制作;传统表演形式对年轻群体的吸引力不足......这些难题如同层层迷雾,笼罩着这盏百年老灯。
古村多瑰宝 零落资源待聚
![]()
![]()
许村的魅力,远不止于大刀灯。在村民的指引下,队员们沿着蜿蜒村道探寻,仿佛穿越时空长廊:元代的高阳桥横跨两岸,石缝中长出的青苔记录着八百年风霜;明代的五马坊雕梁画栋,砖刻上的瑞兽仍栩栩如生;连片的徽派民居白墙黛瓦,马头墙在晨雾中勾勒出优美的天际线。
“我们村的老房子比宏村还早,只是知名度远不及宏村。” 调研走访时,村民王大爷为队员们泡上当地特产的云雾茶,话语中难掩惋惜。他告诉队员,村里有15 处文保点,还有徽剧等民俗,但景点分散在5 个自然村,游客往往找不到方向。
实践队随即分为两组开展工作:一组留在许村,手持地图逐村记录资源分布,梳理出山间茶园、徽剧选段、远古牌坊等相映成趣的特色元素;另一组则前往20 公里外的县城,参观徽州历史博物馆和歙县博物馆,深入了解各类文物珍品背后的文化脉络。这些散落在时光里的文化碎片,如同未被串联的珍珠,静待被赋予新的光彩。
青春献良策 文脉传承谱新篇
![]()
“能否将大刀灯这项非遗与特色旅游产业结合,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助力?”在实践队的临时会议室里,队员们正与文化办的村干部展开热烈讨论。窗外,夕阳为古村镀上金边,祠堂的飞檐与远处的青山构成一幅天然水墨画,仿佛在启示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之道。
结合调研所得,团队提出“让大刀灯亮起来、古村落活起来”的发展思路。在与许村村书记杨永辉交流时,队员们建议:在中小学开设非遗课程,培养青少年传承意识;将大刀灯元素融入文创产品,让非遗走进日常生活;举办大刀灯文化节,通过夜游表演吸引游客;开设多平台视频账号,提升许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针对旅游资源整合难题,队员们手绘完成“古建探秘 + 非遗体验 + 生态休闲”主题游线图,形成具体规划方案:从高阳桥出发,途经大刀灯工坊体验竹编技艺,再到茶园参与采茶活动,最后在徽派民宿中品尝特色菜肴。“就像串珠子一样,把散落的景点连成项链。” 队员王军的比喻,得到在场村干部的频频认可。
离村那天,队员们再次来到东昇大社。许烈宏老人特意点亮一盏小灯,暖黄的光晕透过彩绘布面,在墙上投下流动的光影。“你们年轻人的想法,让这盏老灯有了新盼头。” 老人的话语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与对队员们的殷切期望,也让大家更深刻地感受到此次社会实践的意义。
此次实践中,安徽工业大学的学子们用青春脚步丈量乡土,以专业学识助力非遗传承。正如离开前最后一晚小组会议上所谈及的:“中华文脉不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而在乡土间的烟火气中。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些沉睡的文化瑰宝,在乡村振兴的阳光下重新绽放光彩。” 目前,团队正将调研成果整理成方案,计划后续结合实际需求开展跟踪调研,推动相关项目落地,让千年文脉在许村的土地上延续新的故事。
徐羿 黄玲 王钟伟 王军 钟泉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