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门县龙华镇长滩村抓住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建设机遇,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引进总投资约3亿元的传统村落活化利用项目,推动空心村整村改造,建设集温泉民宿、农业研学、商旅等业态为一体的农文旅综合体,将长滩村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文旅新地标。通过共富模式,累计盘活226户共605间闲置房,预计每年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50多万元,带动就业100多人,村民增收600多万元,有效实现村落保护、产业发展、村民增收的多方共赢局面,为全省传统村落活化利用提供示范样本。
![]()
龙门县长滩村地处龙华镇西南部,距广河高速1公里,是抗日战争革命老区,全村总面积16.75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20100亩,森林覆盖率80%,是市级生态村。下辖9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1512人,是“百千万工程”第三批省级典型村。近年来,长滩村抢抓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建设机遇,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传承与创新并举,聚焦文脉铸魂、风貌塑形、业态聚气、机制固本,引进总投资约3亿元的传统村落活化利用项目,推动空心村整村改造,建设集温泉民宿、农业研学、商旅等业态为一体的农文旅综合体,将长滩村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文旅新地标。
![]()
聚焦文脉铸魂,让历史在保护中“活”起来。立足长滩村丰厚“家底”,深入挖掘当地廖氏家族历史、客家民俗等文化精髓,对建于清代的竹溪廖公祠、百年古井等珍贵古建筑实施创新性保护和创造性转化。采取“修旧如旧”方式,在保护历史建筑的基础上,运用传统工艺定制的木材砖瓦等原料,采取传统技术,对古村落空间布局、建筑风貌实施微改造、精修复605间,改造面积达19000平方米,最大限度保留历史遗存和空间肌理。巧妙融合历史元素与现代功能,融入艺术元素,将宅院改造成岭南、民国、南洋、雨林等不同风格主题民宿集群,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让传统村落成为承载乡村文化、寄托乡愁记忆的活态载体。目前,民国小院、南洋小院、岭南小院、浙南民居等部分已完成,已于今年国庆期间试运营、预计2026年3月全面竣工。
![]()
聚焦风貌塑形,让古韵在整治中“立”起来。以省级典型村培育为契机,构建“党委牵头+镇村联动+干群合力”风貌整治工作格局,实施全域化管控和精细化提升。发动干部群众常态化开展人居环境优化提升,完成“六乱”整治近3万平方米、鱼塘周边环境整治超1000平方米、毛石围墙修补超1000米、村内步道铺设近1万平方米、给排水工程改造近1500米。完成农房风貌整治超5000平方米、古围墙及院墙修复近2000平方米、“三线”管道铺设1600米,实现村容村貌“面子”“里子”同步跃升,古村古韵焕发新光彩。采用本土生产的青瓦铺设屋顶,使用面积超500平方米,打造乡土味、时尚感、未来范并重的岭南特色现代化新乡村。
聚焦业态聚气,让场景在创新中“火”起来。因地制宜导入多元业态,丰富消费场景,嵌入科技时尚元素,策划举办各类日间和夜间文娱节目、演出活动,打造文旅引爆点,吸引游客蜂拥而至、流连忘返。一是盘活存量,打造特色场景。高效利用祠堂、水塘等现有空间,打造可容纳500人的多功能戏台广场、可容纳2000人的大型温泉池、40米流水长桌及特色包厢可容纳300人一同用餐;同时,建设120间主题民宿,为文化活动与消费体验提供优质载体。预计项目建成后,每月平均客流量达5万人,每年有望实现超5000万元综合营收,让传统村落的“老资源”转化为共富“新动能”。二是联动开发,打造典型村片区。链接高沙温泉民宿、龙华年桔等成熟业态,串联周边功武古村、香溪漂流、古堡探险、竹林风光等特色游玩点,打造区域旅游黄金路线,策划系列节庆主题活动、非遗展演、小型演出发布会、时装秀等,以高频活动引爆流量、带动留量,驱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比如,创新举办广东青年集体婚礼(惠州场)暨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青年市集,邀请70对新人体验“非遗婚俗”,打造长滩特色旅游品牌。9月底举办“月满长滩迎国庆·宴聚乡邻承古俗”为主题,推出客家长桌宴,搭配舞狮、竹排舞、磨豆腐及高脚跷等传统民俗文化互动体验;10月底,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领衔十余位文艺名家到长滩村调研采风,进一步推动文学艺术与乡村建设深度融合。
聚焦机制固本,让红利在共享中“实”起来。坚持让村集体有收益、群众得实惠,扎实探索乡村共富“长滩模式”。创新实施“国企+民企+村集体+村民”四方共富合作模式,由国企摘牌长滩村小组古村落48.3亩土地及地上老房屋;由国企和民企成立合资公司,投入约3亿元对古村落进行整体改造、修缮、装饰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村集体以土地等资源租赁,村民通过房屋出租、经营分红、务工就业等渠道增收。通过共富模式,累计盘活226户共605间闲置房,预计每年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50多万元,带动就业100多人,村民增收600多万元,有效实现村落保护、产业发展、村民增收的多方共赢局面,为全省传统村落活化利用提供示范样本。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蒋奇政 通讯员:伍四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