渲绘课堂:明暗之外-色彩饱和度与明度的分离控制之道
绘画中,许多人对色彩的调整停留在 “明暗变化” 的单一维度,画阴影时只降低明度,却忽视饱和度的同步变化,导致画面色彩僵硬、缺乏层次。实际上,自然光影中的色彩变化是明度与饱和度的协同作用 —— 阴影中的颜色不仅会变暗,饱和度也会根据光源、材质和环境发生微妙改变。掌握两者的分离控制技巧,才能让色彩从 “平面单调” 走向 “立体生动”,传递出真实的氛围与质感。
![]()
阴影中的饱和度密码:告别 “一暗到底”。单纯降低明度的阴影会显得 “闷堵”,而自然的阴影中饱和度往往伴随明度同步变化。暖光照射下的物体,暗部饱和度通常略高于亮部,如夕阳下的红苹果,阴影处的红色虽明度降低,但饱和度反而更高,呈现出浓郁的暗红调;冷光环境中,物体暗部饱和度则会随明度降低而减弱,如月光下的蓝布,阴影处的蓝色会变得灰蓝朦胧。金属、玻璃等反光强的材质,阴影饱和度变化更明显:高光处饱和度极低,阴影转折处却因环境色反射而出现饱和高点,这种 “暗部饱和跳色” 能避免阴影的单调感。
明度与饱和度的动态平衡:材质决定规律。不同材质的色彩变化遵循不同的明度 - 饱和度规律,无视材质特性的单一调整会导致质感失真。皮肤的阴影处理需 “明度降、饱和升”,在颧骨暗部适当提高饱和度,呈现健康的血色感,避免灰暗的 “僵尸脸”;布料的阴影则 “明度降、饱和稳”,棉麻等哑光材质的暗部饱和度变化较小,丝绸等光泽材质的暗部因反光会出现饱和波动。透明物体(如水、玻璃)的阴影最为特殊,明度降低的同时,边缘处饱和度会突然提升,形成 “暗部透亮” 的效果,这种微妙变化正是质感表达的关键。
![]()
氛围营造的分离控制:情绪的色彩语言。饱和度与明度的分离调整是传递情绪的重要手段,单一明暗变化难以表达复杂氛围。温馨场景中,阴影明度稍降但饱和度提高,如暖光房间的角落,暗部仍保留橙黄的饱和色调,避免阴冷感;忧郁氛围则需要 “明度降、饱和降”,阴影处的色彩既暗又灰,如雨天街道的阴影,蓝色饱和度随明度同步降低,传递冷清孤寂感。数字绘画可通过 “色相 / 饱和度” 调整图层局部控制,传统绘画则用调色技巧实现 —— 加互补色降低饱和,加黑色降低明度,让两者变化各自独立又相互协调。
色彩的生命力在于明度与饱和度的动态平衡,只控明暗不调饱和,如同给画面 “降了亮度却没改气质”。观察自然中光影下的色彩变化,掌握 “暗部饱和升或降” 的规律,根据材质特性和情绪需求灵活调整,才能让色彩既符合视觉逻辑,又传递丰富情感。当明度与饱和度各司其职又协同配合时,画面便会挣脱单调的明暗束缚,呈现出层次丰富、情感饱满的色彩世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