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漫步林间,在杨树、桦树或柳树的树干上,常能看到一种扇状或蹄状的木质真菌。植物学家叫它“树舌”,而到了老百姓口中,它的名字就变得五花八门:树耳朵、老牛肝、枫树痔、扁木灵芝、白斑腐菌……这些看似土气的称呼,并非随意为之,其背后隐藏着一部生动的民间“命名史”,融合了形象、功用、误解与智慧。
一、 因形得名:最直观的“看图说话”
古人认知万物,首要便是观其形。树舌的许多别名,都来源于其生动形象的外观。
树舌:这是它的中文正式名,也是最形象的学名。它紧贴树干生长,整体呈半圆形扁片状,像极了从树里伸出来的一条舌头。这个名字精准地抓住了其最核心的特征。
树耳朵:同样是因为其扁平的片状形态,尤其是当它从树干两侧对称生长时,宛如大树长出的一对耳朵,仿佛在倾听森林里的秘密。这个名字充满了童趣和想象力。
老牛肝:这个北方常见的俗称,则源于其质地和颜色。完全成熟干枯的树舌质地坚硬如木,颜色呈灰褐色或黄褐色,与风干的牛肝颜色、质感都十分相似,故名。
![]()
二、 因用得名:寄托了祛病延年的愿望
树舌在民间有一定药用历史,人们常根据其 perceived(感知的)功效来命名。
扁木灵芝 / 木灵芝:这是最常见也最易导致误解的称呼。因其与名贵药材“灵芝”(赤芝、紫芝)同属灵芝科,外形有几分相似,且同样生长在木头上,故得此名。然而,树舌(平盖灵芝)并非传统中医所指的正品“灵芝”,其药用价值和化学成分有显著差异。这个名称,寄托了老百姓希望寻常之物也能具备名贵药材功效的美好愿望,但也导致了常有人误采误食。
枫树痔:这个名字记载于《本草纲目》等古籍中。李时珍言:“痔者,匿也。虫匿其中。”指的是它常生于枫香等树上,而其形态又像是树干的一枚“痔”或“瘤”。这个名字既点明了其常见宿主,又描述了其形态。
三、 因性得名:揭示其本质的“科学家”
还有一类名字,冷静地指出了它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真实角色。
![]()
白斑腐菌:这是一个非常科学的俗名。它直接揭示了树舌的本质是一种木腐菌。它通过分泌酶来分解木材中的木质素和纤维素,导致木材呈白色腐朽(White rot),即木材变得柔软、纤维状、颜色发白。这个名字就像一位冷静的科学家,直接道破了它的生理特性。
树基腐病病原:从林业和植物病理学的角度看,它又是一种病原菌,能引发树木的根部和基部腐烂,对林业生产有一定危害。这个名字体现了人们对它的另一面认知。
从形象的“树舌”“树耳朵”,到寄托希望的“木灵芝”,再到揭示本质的“白斑腐菌”,树舌的每一个别名,都像一个时间的胶囊,封存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对它的观察、理解和利用。
这些名字汇聚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微型的民俗文化和自然认知史。它告诉我们,民间智慧往往就藏在这些看似土气的名字里——观其形,则会其意,进而得其名。
所以,下次如果在山林里遇见它,你不仅可以叫出它的学名“树舌”,更可以品味一下它背后这些充满智慧与趣味的民间名字,感受中国语言与文化的博大精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