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朝鲜战场的“冷枪冷炮”运动,人们最先想到的人恐怕就是张桃芳。不过关于志愿军“狙神”的故事,在网络上也存在诸多争议,这些问题理应正本清源。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搜藏了当年张桃芳使用过的苏联造1944年式步骑枪。在很多的文章乃至影视资料中,都声称就是这支枪在朝鲜战场上毙伤了214名敌人。但是,又有一部分资料提到,张桃芳用的其实是一支缴获的美制的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事实是那一只“水连珠”不仅张桃芳用过,同班的战友也用过。而缴获的“大八粒”也是一样,大家轮流着用。与西方国家军队的狙击手“专人专用”不同,志愿军的冷枪小组里的武器经常是大家共享——什么顺手用什么。
![]()
绰号“大八粒”的美制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
在冷枪冷炮运动中,在前沿阵地上冷枪作战成绩优秀的战士,都会集中到师、团进行培训,之后再回到原单位作为骨干,以“传帮带”培养更多的优秀射手。正是通过这样滚雪球式的发展,我们的冷枪把敌人打得动弹不得。
张桃芳也不是一个人“独狼”式的作战,而是和驻守537.7北山7号阵地的前哨班的战友一起行动,搭伙组成冷枪小组的还有吕长青、宁彩堂和李彪三位。其中,吕长青取得了毙伤敌178人的战绩,而另外两位战友也是战绩上双,而同班的战友黄兴海也取得毙伤敌人过百的战绩。
![]()
志愿军的连属重火力苏联СГ-43重机枪
在使用武器上,吕长青在接受采访时就谈到过,他们使用过的武器包括“水连珠”(1944式步骑枪)、“大八粒”(M1加兰德)、“转盘轻机枪”(ДП-28)甚至是重机枪(СГ-43)。因为“大八粒”是半自动,如果第一枪没打中还可以补射,在打击中、近距离目标,特别是近距离移动目标时非常有效。而“水连珠”的精度不错,适合用来打较远距离的单个目标。对于中、远距离的小群和集群目标,使用轻重机枪的打击效果更好。
冷枪狙击在取得辉煌战绩的同时,也必然遭到敌人疯狂的报复。在敌人动辄“范弗里特弹药量”的狂轰滥炸下,付出牺牲在所难免。张桃芳所在的前哨班,班长吕生堂就不幸在美军的纵深炮火的袭击中牺牲,副班长张余福和战士魏国清也在战斗中遭遇美军阵地上警戒的坦克炮击而牺牲。
![]()
安装了狙击瞄具的M2HB重机枪
除了使用炮火报复,美军也同样派出狙击手针锋相对。而张桃芳最为惊险的一次战斗,就是一场与美军的“中门对狙”。而且,这个美军狙击手使用的武器很不寻常,不是常见的M1903A4狙击步枪,而是一挺装了瞄准镜的M2HB重机枪。在被压制的情况下,用步枪和重机枪对狙还能取胜,张桃芳的实力可真是在不一般。
冷枪作战并不是什么光鲜亮丽、英姿勃发、帅气逼人的事情,而是一个提着脑袋的活计。大部分时候,打冷枪是在前沿警戒阵地以及远离主阵地的隐蔽点位,出击和返回途中穿越炮火封锁线是常有的事情,开枪之后被炮火压制在掩体里也是常有的事情。最真实的志愿军“狙击手”形象,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天不亮出门,半夜里回家,衣服破破烂烂,一张大花脸。
![]()
志愿军的值班机枪经常参与冷枪战斗
关于冷枪冷炮运动中,志愿军取得的战绩,在网络上一直是争议不断。
在冷枪冷炮运动开始的初期,在战果统计方面,我方的标准并不统一,大部分是各个单位“自情自报”,很难保证准确。比如,当时的狙击活动主要在拂晓和傍晚进行,有的部队让射手在使用曳光弹进行射击,当观察手看子弹的光点在目标上消失后,就记为命中。但是,这样并不能准确分辨,到底是打中的是目标还是障碍物。而且,也无法确认目标是被击伤还是击毙。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到1952年年中的时候,志愿军司令部在总结了前线部队的冷战作战经验后,在全军统一了战绩的记录标准:对敌射击,击倒后躺在原地15分钟不动,或者被其他人抬走或拖走的算击毙;倒地后其他人背走或架走的算伤;射击后又爬起来跑掉的算未命中;必须同时有至少两人现场见证并作出担保,再经过连队审核,才作为战果上报。这在当时已经是得非常严格,已经远远超出了美军的标准。
而张桃芳的战友吕长青在接受采访时也坦承,即使是按照这样非常严格的统计标准,包括自己的战绩在内,都不可能做到绝对精确。即使是在不少于3人的见证下击倒了敌人,但我们也不能肯定拖走的或者抬走的就一定死了。
所以,我方的冷枪战果都是采用的一锅煮,统称“毙伤敌”而不是“击毙”。可是,在现在很多自媒体文章,甚至是一些大型正规媒体的宣传中,“毙伤敌”的概念被偷换成了“毙敌”。这样的“低级红,高级黑”的做法,不仅引发争议,还会因为不尊重事实而沦为笑柄。
在高烈度的战争中,在中、远距离狙击的战绩认定是个世界性难题。不要说当时装备并不先进的志愿军,就算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赫赫有名的狙击手们,像很多网友们耳熟能详的西蒙·海耶、柳德米拉·帕夫利琴科、伊万·西多连科、马豪斯·海茨瑙亚、瓦西里·扎伊采夫等等,他们的战绩同样存在不少争议点,不能说完全的准确。
![]()
志愿军“狙神”张桃芳与战友交流经验
一些资料声称,张桃芳以436发子弹毙伤敌214人的战绩是在32天之内取得的。对于这个明显不符合逻辑的数据,在网络上曾经引发了极大的质疑。
其实,张桃芳老爷子还在世的时候,就没少吐槽过各种失实的夸大宣传:“就32天?这平均一天要打13枪还多,这还叫‘冷枪’吗?”实际上,从1953年2月进入阵地开始,到1953年7月停战,除去中间学习和开会的时间,张桃芳的战斗时间长达4个月,而且最后的战绩也是在临近停战的时候才取得的。而且,并不是所有的战绩都是在537.7高地北山阵地取得的,其中还有一部分是在去兄弟部队交流的时候,在现地的“传帮带”教学中取得的。
能在一线阵地开展“打活靶”式的现场教学,不难想象志愿军的士气有多么高昂。反过来,而这时的敌人已经完全消沉,失去了继续对抗的勇气,这正是朝鲜战场上双方力量此消彼长的有力见证。
在高强度的现代化战争中,狙击作战与今天常见的“治安战”和反恐作战中的狙击行动有着很大的差别。我们不能以今天的眼光,去回顾半个多世纪以前在“三八线”上的交锋。任何虚无主义和娱乐至上的矫揉造作,不仅会损害英雄与烈士的荣誉,也是在摧毁我们生活的根基。当我们向后人讲述前辈的传奇时,必须以事实为依据,还原最真实的历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