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AI已逐渐在我省各类生产场景中得到应用,为聚焦人机协作新模式带来的效率提升、劳动强度变化、技能要求转型以及工人的真实感受,记录工人从“操作者”向“监控者”“协作者”“维护者”角色转变的过程和挑战,本报策划推出系列报道——“‘AI同事’上岗记”。
清晨,建设中的昌南大桥工地已是一片繁忙。不同于传统检测人员需在高耸的桥墩上艰难攀爬,工程师章游斌轻点平板电脑上的启动键,一台造型精巧的机器人随即“吸附”在数十米高的混凝土桥墩表面,稳稳向上攀爬。它搭载的“眼睛”——高清摄像头和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仪,正以毫米级的精度,对墩柱表面进行无死角的“扫描体检”。
![]()
桥梁高墩检测机器人对建设中的昌南大桥桥墩进行检测。
“AI病害识别引擎启动,表面裂缝识别中……钢筋保护层厚度测量完成……数据实时回传。”监控屏幕上,清晰的图像与精准的分析数据不断刷新。章游斌紧盯着屏幕,不禁感叹:“有了这个不知疲倦的‘高空飞侠’,以往需要搭设复杂脚手架、靠人眼和经验判断的高风险、低效率检测,变得安全又精准。”
章游斌操作的,正是由江西交投咨询集团天驰公司自主研发、近日入选《江西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2025年版)》的桥梁高墩检测机器人。近日,这台凝聚了创新智慧的装备,正在昌南大桥建设现场大显身手。
“它可是专啃‘硬骨头’的专家。”天驰公司王斯倩检测创新工作室成员周杨介绍,“传统人工检测高墩,面临两大难题,一是近距离观测病害风险高、难度大,二是对墩柱整体实体检测难以做到精准高效。我们的机器人,采用轻质高强的碳纤维材料和独创的模块化吸附行走机构,能像壁虎一样牢牢附着在圆形、矩形等各种形状的墩柱表面,实现近距离、无盲区、全维度的精细检测,彻底解决了这两大行业痛点。”
这台国内首创的装备,其“大脑”尤为强大。它深度集成了AI病害识别引擎,能够像经验丰富的检测专家一样,在复杂背景下自动识别裂缝、剥落等各类缺陷,并精准测量其尺寸、位置,将数据实时回传分析,为桥梁施工质量的严格把控和未来运营安全的科学评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靠依据。
创新的背后是坚实的科研积累。该装备已构筑了完整的知识产权池,累计授权发明专利11项、外观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1项。基于大量实践验证,天驰公司牵头制定了江西省地方标准《公路桥梁高墩检测技术规程》,为行业树立了新标杆。其卓越性能也赢得了广泛认可,先后荣获中国公路学会全国公路“微创新”大赛铜奖等多个奖项,并成功入选中国公路学会科技成果转化入库重点推荐名单等4项科技成果推广目录。
技术的生命力在于应用。目前,这台“高空飞侠”已在萍莲高速、萍乡绕城高速等十余个重点工程项目中成功应用,有效消除了高墩质量检测的盲区,显著提升了检测效率与安全性,为打造百年品质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入选省首台(套)目录,是对我们创新成果的极大肯定,更是新的起点。”天驰公司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们将以此为契机,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深化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融合应用,不断迭代升级桥梁检测机器人系列产品。”
来源:本报消息
撰稿:本报全媒体首席记者邹鹏飞
值班编校:龚玉磊、徐贵保
值班主任:齐菲斐
值班编委:邹晓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