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吉林农村的夜,黑得纯粹,亮得温暖。那会儿全村没电网,太阳一下山,灯油成了硬通货。
大人说“日头管作息”,小孩偏要摸黑疯——河沟里抓鱼,草垛上翻跟斗。生产队会议最热闹,柴火堆得比人高,正经事说完,东家长西家短能唠半宿。
记工员最“金贵”,上午五分下午五分,学生娃只能拿六分,那会儿就懂“多劳多得”。妇女们围煤油灯做布鞋,线轴转得比钟表快,鞋底纳得厚,能扛半冬的雪。
小孩蹲门槛写作业,头凑得跟向日葵,就为抢那豆大点的光。村头老石磨最忙,碾玉米、磨豆子,一家转完另一家,有时能转通夜。
“村看村,户看户”,顺口溜在晒谷场传得比风快,说的是干部,乐的是群众。露天电影是顶流,“地道战”放三遍,板凳挤得能摞三层,小孩追着放映机跑二里地。听房是隐秘节目,土墙缝里塞耳朵,新娘说“明早多挣两分”,新郎应“咱娃得读书”。
冬天冷得跺脚,火炕烧得烫,大人唠“今年收成”,小孩数“屋檐冰溜子”。
没手机没网,邻里亲得像酸菜缸——晒衣被有人收,挑水有人帮,吵架都带热乎气。现在超市能扫货,却再找不着,蹲门槛啃玉米秸的甜。
那会儿穷是标配,暖是底色,苦里能嚼出糖。有人说“网络让生活方便”,可咋越方便,心越空得慌?
过去的夜,月亮是路灯,人声是背景音,哪像现在,手机屏比月光亮,人却隔着十万八千里。老辈人总说“那会苦”,可他们讲起时,眼角的笑比糖还甜。你家老辈也有这样的夜吗?
晒出来,让年轻人看看啥叫“没网的热闹”。回忆带点甜,细节或有差,毕竟“一千个夜,一千种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