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Type="normal"SectionTitle="01" Type="normal"@@
刘醒龙创作的长篇小说《天行者》,于2009荣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2013年,小说被改编成电视剧《我们光荣的日子》,由柯蓝、唐曾、王鑫、刘立伟、郭晓婷、郭纬主演。
《易经》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书名可能出自这里。
这是一部讴歌乡村民办教师的作品,十分感人。
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民办教师曾大量存在,为我国的乡村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民办教师是当之无愧的“天行者”。
02
故事发生在山区贫困村界岭村,里面有一所界岭小学。
由于条件太艰苦,没什么人愿意到这里教书,即使来了,也是虚晃一枪就走了。
界岭村至今没有出过一个大学生。
但是界岭小学有3个工作了几十年的民办教师:余校长、副校长邓有米和教导主任孙四海。
教室也只有3间,两个年级共用一间教室。
为了劝说孩子们来上学,老师们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但是许多孩子报了名不上学,只是为了应付义务教育检查,因为要在家里干活。
还有孩子读着读着就辍学了,哪怕成绩优异,因为他们要去外面打工赚钱。
学生买不起课本,拿着余校长帮忙印刷的油印小册子,孙四海则带领班上学生用劳动所得去买新课本。
有二三十个学生离家远,不能回家吃午饭,其中有十几个晚上也回不了家,都寄宿在余校长家。
家长偶尔送点柴米油菜,但是不够,剩下的都是余校长自己掏钱贴补。
而余校长的妻子常年卧病在床,她曾经也是这里的老民办教师。
每天清晨和下午放学后,学校都要雷打不动地举行升旗和降旗仪式,国歌是由邓有米和孙四海用两支笛子演奏的,场面滑稽而庄严。
每周末下午放学后,三个老师分别带领三个队伍朝不同的方向翻山越岭,送寄宿的孩子回家,送完回来都已经天黑。
民办教师的月工资只有70元,一半由乡教育站发,一半由村里发,村里还总是拖欠。
工资微薄,还要贴补学生,有时还要垫资维修校舍,因此三个民办老师都过着十分困窘的生活。
而比生活困窘更闹心的是,他们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着能够转正为公办教师,几乎走火入魔。
转正成了他们几十年的心病,甚至化成癌症,可是希望却是如此渺茫。
但是即使转正无望,他们对教育的热爱却丝毫没有减弱。
03
看到书中描写界岭小学的生活场景,不禁湿了眼眶,尤其是看到他们升旗、降旗的仪式,真的令人动容。
乡村民办教师已经逐步成为历史,许多人可能从来没了解过这一群体,尤其是城里长大的人。
看到界岭小学的情况,不由得想起自己的小学生活。
我是在农村读的小学,但我读的小学是镇中心小学,也是县里的重点小学,所以在当地不算差。
五六年级开始有住宿生,都是离家比较远的学生。
当时也有部分是民办老师,大部分是公办老师。
我们村离学校不远,平时都是自己走路上学,但是上学要经过一条河,雨水一多就会发大水,几乎每年夏天都会有几天发大水的时候。
只要发大水,放学时,老师都会送我们回家。
如果水太大,老师会带领我们绕山路回家。
如果大人能过河,老师就会把我们一个个背过河。
还记得有一次因为有事情,我留在学校跟寄宿生一起上了晚自习,然后班主任打着手电筒把我送回了家。
现在想想,那时的老师真是大公无私,接送孩子本来是家长的事情,可是老师却承担了这份责任。
那时的家长都不会去给老师送礼,老师更不可能把学校的任务都丢给家长。
现在城里的学校经常在讲家校合作,孩子上学后,许多家长忙得一塌糊涂,要应付学校指派的各种事情。
而许多乡村教师就是凭着一己之力承包了孩子们所有的教育,他们是真的很负责,真的是用良心做教育。
致敬乡村民办教师,也致敬所有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老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