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任何人都可以1年内成为专家

0
分享至

昨天,有个读者小姑娘加我。

她一上来,就给我发了一大段文字。

她说,少康,我今年26岁了,毕业四年,换了三份工作,感觉自己一事无成,特别焦虑。

身边的人,好像都混得比我好。

有人考上了公务员,日子安稳。有人进了大厂,年薪几十万。还有个同学,在网上做美妆博主,听说一个月赚的钱比我一年还多。

我感觉自己就像大海里的一片烂树叶,不知道该往哪儿漂。

我买了很多课,从时间管理到理财,桌子上的书堆得像山一样高。

每天都很努力,逼着自己学习,搞得身心俱疲,但好像什么都没抓住。

您说,我是不是特别笨?是不是这辈子就这样了?

我看着她发来的文字,仿佛看到了无数个年轻人的缩影。

被时代洪流裹挟着,充满了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自己的深深怀疑。

想用力,却不知道往哪个方向。

胡乱地学,学成了一锅知识大杂烩,但做任何事,还是感觉自己是个门外汉。

我等她情绪平复了些,只回了她一句话。

我说,你觉得,成为一个专家,需要多久?

她几乎是秒回:那不得十年八年的?不都说“十年磨一剑”吗?

我笑了笑。

我说,那是老黄历了。

在古代,信息传递慢,一个人想学点东西,得翻山越岭去拜师,光是路上就得走个一年半载。

能接触到的知识,可能就是师傅那点手艺,和几本被翻烂的经书。

那种环境下,“十年磨一剑”,是效率,更是无奈。

但现在是什么时代?

信息大爆炸的时代。

人类历史上所有的知识,几乎都赤裸裸地陈列在你面前,触手可及。

一个普通人,只要方法得当,一年时间,完全可以在一个细分领域,达到专家级别。

甚至,是顶尖专家级别。

她回了三个字:不相信。

后面跟了一个哭笑不得的表情。

我说,你不信,是因为你对“专家”的理解,从根上就错了。

你以为的专家,是像个巨大的仓库,脑子里装满了关于某个领域的所有信息。

所以你的做法,就是疯狂地往自己脑子里搬运东西,以为仓库满了,自己就成了专家。

这是典型的“仓库管理员”思维,不是“专家”思维。

真正的专家,不是一个信息仓库。

而是一个高效率的“信息处理系统”。

这个系统,懂得如何去粗取精,如何去伪存真,如何将零散的知识,编织成一张能解决问题的“认知之网”。

这个系统的建立,不需要十年。

一年,足矣。

她说,少康,我还是觉得很玄。

我说,不玄。我给你拆解一下,你就懂了。

这个过程,总共分四步。

第一步:圈定战场,在一个针尖上打井。

我有个朋友,老胡,前几年看自媒体火,也想冲进来分一杯羹。

他今天写职场,明天写情感,后天又去追热点,评论国际局势。

知识储备倒是挺广博,什么都能聊上两句。

结果呢?

号做了一年,粉丝不到一千。

他跑来找我喝茶,诉苦,说自己都快写抑郁了。

我说,你这不是在写作,你是在学狗熊掰棒子。

掰一个,丢一个,看起来忙得热火朝天,最后手里啥也没剩下。

你什么都想抓,就意味着你什么都抓不住。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在有限的时间里,你想成为专家,第一件事,就是要放弃“多”,追求“少”。

放弃“广”,追求“精”。

在我那本关于思维模型的电子书《格物心法》里,我把这第一个心法,称之为“能力圈模型”。

就是你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能力的边界,然后选择一个极小、极细分的领域,把你的全部精力,像激光一样,聚焦在这一点上。

小姑娘问,多小才算小?

我说,小到让你觉得,这地方小得可怜,小到让你觉得,这地方根本没几个竞争对手。

比如,“自媒体写作”这个领域,太大了,里面千军万马。

但“用故事体写职场晋升”呢?就小了一圈。

还不够。

“用历史故事,解读现代职场女性的晋升困境”,是不是又小了一圈?

还不够!

“用明朝后宫女性的斗争故事,来解读现代外企女高管的晋升困境与破局之法”。

你看,是不是小到几乎没人跟你抢了?

当你把战场圈定在这么一个“针尖”上时,你就屏蔽掉了99%的噪音和竞争。

你所有的学习、思考、输出,都围绕这一个点展开。

一年时间,你足以把这个针尖领域里所有的资料、书籍、案例、报告都翻个底朝天。

你用一年的时间,在一个点上,挖了一口100米深的井。

而别人,用同样的时间,在十个地方,每个地方只挖了10米深。

你成了这个针尖领域的“水源拥有者”,而他们,只是十个废坑的“制造者”。

谁是专家?

不言而喻。

记住,成为专家的第一步,不是“学”,而是“舍”。

舍掉99%的诱惑,在一个你选定的“天命圈”里,称王。

第二步:回归原点,像剥洋葱一样思考。

圈定了战场,接下来就是怎么“学”的问题。

绝大多数人的学习方式,是“平移式”的。

看别人做了个什么爆款,赶紧模仿一个。听某个大佬说了个什么观点,赶紧记下来,当成自己的。

这种学习,只是在复制表象,积累一些“招式”。

一旦环境变了,问题换了个面孔,你就又懵了。

因为你没学到“心法”。

真正高效的学习,是“穿透式”的。

要像剥洋葱一样,把一个领域里所有的“常识”、“经验”、“传统”,一层层剥掉,直到触及它最核心、最本质、最不可动摇的那个内核。

这个内核,就是“第一性原理”。这也是《格物心法》里,我认为最能产生颠覆式创新的一个思维模型。

我喜欢做菜,把厨房当成一个修炼场。

比如学做一道“红烧肉”。

普通人学,就是跟着菜谱走:第一步,肉焯水;第二步,炒糖色;第三步,加香料,加水炖……

这是在学“招式”。

而我用“第一性原理”来思考这道菜。

我会问:

“红烧肉”这道菜的本质是什么?

本质是利用“美拉德反应”和“焦糖化反应”,让猪肉里的蛋白质和脂肪,产生丰富的风味物质,并让它呈现出诱人的色泽。同时,通过长时间的炖煮,让肉质变得软烂。

好,抓住这个本质,所有“招式”在你眼里就都变成了“可选项”。

为什么要焯水?是为了去除腥味和血水。那我用料酒和姜片提前腌制,可不可以?用更高品质、更新鲜的肉,是不是可以省略这一步?

为什么要炒糖色?是为了上色和增加焦糖风味。那我用老抽加一点蜂蜜,可不可以?我用法餐里的“焦糖化洋葱”来提供甜味和色泽,是不是一种创新?

为什么要加八角、桂皮?是为了增加复合香气。那我能不能用西式的迷迭香、百里香?能不能用一点点咖啡液或者可可粉来增加风味深度?

你看,当我从“第一性原理”出发时,我就不再是一个“菜谱的奴隶”,我成了一个“风味的创造者”。

我可以演化出无数种属于我自己的“红烧肉”。

这就是“专家”与“学徒”的根本区别。

学徒在模仿,专家在创造。

所以,在你圈定的那个针尖领域里,花上三个月时间,什么都别干。

就用“第一性原理”去拷问你这个领域里的一切“常识”。

如果你研究的是“明朝后宫女性”,那就要去问:

“后宫”这个系统的本质是什么?它是一个围绕“皇权”这个唯一稀缺资源,进行分配的权力场和情感场。

“斗争”的本质是什么?是在信息高度不对称的情况下,以最小的成本,撬动最大的权力杠杆,为自身和家族谋求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

当你把这些本质问题,一个个都想透了。

你再去看那些历史故事,看到的就不再是八卦和阴谋,而是一个个关于人性、权谋、博弈的“活体案例”。

你的认知深度,会瞬间超越那些只知道讲故事的“史料搬运工”。

第三步:织网,建立你的“智慧系统”。

当你通过“第一性原理”,掌握了一个领域最核心的那些“点”之后。

第三步,就是要把这些孤立的“点”,连接起来,编织成一张“网”。

这张网,就是你的“认知系统”。

没有这张网,你的知识就是一盘散沙,风一吹就散了。

有了这张网,你学到的任何新东西,都能被这张网迅速“粘”住,成为你系统的一部分,让你的网越来越大,越来越坚固。

这,就是“系统思维模型”的威力。

在《格物心法》的第三个模块,我用了整整十章,来讲如何构建“系统思维”。

因为它实在太重要了。

它是普通人思维和高手思维的“分水岭”。

普通人看世界,是线性的,是孤立的。

比如看到一家餐厅倒闭了,他的结论可能是:哦,这家店味道不好。或者,这家店位置不行。

而一个拥有“系统思维”的专家,他会看到一个动态的、相互关联的“商业生态”。

他会分析:

这家店的“流量入口”出了什么问题?(反馈循环)

它的“运营成本”和“现金流”这个“调节回路”是不是失灵了?

它的“厨师水平”是不是整个系统的“瓶颈”?(瓶颈理论)

它的倒闭,对周围的奶茶店、便利店,会产生怎样的“涌现效应”?

他看到的,是一整片森林,而不是一棵枯死的树。

那么,如何织网呢?

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跨界链接”。

用你正在研究的A领域的知识,去解释一个完全不相关的B领域的现象。

比如,我让你用“明朝后宫的权力结构”,来分析一下“一个现代公司的办公室政治”。

你会发现,惊人地相似。

皇帝,就是那个掌握生杀大权的CEO。

皇后,就是那个名义上地位最高,但不一定有实权的COO或者“老板娘”。

得宠的贵妃,就是那些掌握了核心业务、能给公司带来巨大利润的部门总监。

不得宠的嫔妃,就是那些在边缘部门,随时可能被裁掉的老员工。

太监,就是那些围绕在权力核心周围,传递信息、揣摩上意,自身不产生价值,但影响力巨大的“CEO助理”或“办公室主任”。

当你完成这样一次“跨界链接”的思考练习后,你对“权力系统”的理解,就加深了一层。

你再用这套系统,去分析“一个家庭里的亲子关系”、“一个班级里的同学关系”,你会发现,底层逻辑都是通的。

这就是我常说的“无界圆融,万理归一”。

你持续地做这种“织网”练习。

不出半年,你的脑子里,就会形成一个强大而灵活的“认知系统”。

无论遇到什么新问题,你都能迅速把它纳入你的系统里,进行分析、拆解、定位。

这个时候,你已经初步具备了“专家”的眼光。

第四步:输出,用“作品”倒逼“成长”。

前三步,都是“输入”和“内化”。

但一个人如果只学不练,那就是“假把式”。

所以,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输出”。

强迫自己,用“作品”说话。

这个作品,可以是一篇文章,一个视频,一个产品,一次咨询服务。

什么形式不重要。

重要的是,它必须是一个“完整的闭环”。

你必须用它去接受市场的检验,去获得最真实的“反馈”。

这就是“反馈循环模型”在现实中的应用。

我认识一个做PPT定制的小伙子。

他一开始也是闷头学,看了无数教程,买了几千套模板。

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够好,不敢去接单。

我跟他说,你这样学一辈子,也成不了专家。

你现在就去网上发帖,免费帮三个人做PPT。

只有一个要求:让他们用最刻薄的语言,来评价你的作品。

他照做了。

第一个客户说他,光注重好看了,逻辑一塌糊涂,根本没体现出我演讲的重点。

第二个客户说他,图表用得太烂了,数据不清晰,还不如我用Excel自己做。

第三个客户说他,通篇都是模板的痕迹,没有一点个人风格,太廉价。

他被骂得狗血淋头,差点当场卸载WPS。

但他缓过来之后,把这些“刻薄”的反馈,当成了“圣旨”。

针对“逻辑”,他去恶补“金字塔原理”。

针对“图表”,他去研究“信息可视化设计”。

针对“模板化”,他开始学习“版式设计原理”,尝试形成自己的风格。

你看,市场的真实反馈,像一把最精准的手术刀,瞬间切开了他“自我感觉良好”的幻象,让他看到了自己最需要弥补的“短板”。

这比他自己闷头看一百个教程,效率要高一百倍。

所以,从你开始学习的第一天起,就要同步开始“输出”。

哪怕你的作品很幼稚,很粗糙,没关系。

“完成”,比“完美”重要一万倍。

你围绕你那个“针尖领域”,每周写一篇文章,或者做一个短视频。

发到网上去。

一定会有人骂你,说你讲得不对,讲得太浅。

太好了!

把每一个骂你的人,都当成你的“免费老师”。

去研究他为什么这么说,他说得有没有道理。

如果他说的是对的,你的认知就升级了一次。

如果他说的是错的,你在反驳他的过程中,你的理解就又加深了一层。

一年52周,你输出了52个“作品”,迭代了52次。

你的成长速度,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快。

到年底,你回头再看你一月份写的文章。

你会觉得,写得真烂。

恭喜你,你已经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了。

因为你拥有了“专家的审视力”。

小姑娘听完我这四步,半天没说话。

过了很久,她发来一句话。

她说,少康,我有点明白了。

我以前,总想着一步登天,总想着找到一个“武功秘籍”,然后就能天下无敌。

我总是在“关注圈”里焦虑,却从没想过,在小小的“影响力圈”里扎根。

您说的这四步,本质上,就是让我放弃幻想,回到现实。

从一个最小的点开始,用最笨的功夫,去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认知城堡”。

看到这,我挺欣慰。

这小姑娘悟性很高,已经触及到了“影响力圈模型”的核心,这是我《格物心法》最后一章才讲到的收官心法,是所有智慧能够落地的根本。

我回复她:是的。

世界是复杂的,但通往本质的路,往往是简单的。

大道至简。

所谓的“专家”,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种“状态”。

一种持续用正确的方法,在一个领域里深耕、迭代、进化的状态。

这个过程,注定是孤独的。

没有鲜花,没有掌声,只有你一个人,在知识的无人区里,默默地打井、剥茧、织网、砌墙。

但这个过程,也是丰盛的。

因为你每前进一步,都能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认知在提升,力量在增长。

你在用自己的双手,构建一个任何人都抢不走的“内在王国”。

一年后,你可能还是个普通人。

但在这个“针尖领域”里,你,就是王。

你,就是那个无法被替代的专家。

而这种“成为专家”的能力,一旦你掌握了,它就是可复制的。

你可以在任何一个你想进入的领域,用同样的心法,再次成为专家。

这,才是你一生取之不尽的财富。

我这些年,一直在做的,就是把古今中外的智慧,特别是那些经过反复验证的科学定律和哲学思想,提炼成一个个普通人能听懂、能上手的“思维模型”。

我把其中最核心的50个,写了一部30万字的电子书,分5大模块,50个章节,取名为《格物心法》,你可以在“诺亚书房”公众号订阅。

今天在文章提到的这些思维模型,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这本书里,有我为你搭建的整整50个“思维脚手架”。

它不能帮你一步登天。

但它能让你在“格物致知”的路上,走得更稳,更远,更清醒。

剩下的路,要靠你自己,一步一步去走了。

声明: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愿赞赏,单篇1元,包年256元

因笔记常被删除屏蔽,在评论区赞赏后,可获得本篇文章PDF版本,方便永久保存阅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不到24小时!“台独网红”认怂,台当局公开威胁,有人正搜集黑料

不到24小时!“台独网红”认怂,台当局公开威胁,有人正搜集黑料

素衣读史
2025-11-14 16:21:28
她这气质太好了,永不过时的美,谁娶了这样的妻子都会默默珍惜的

她这气质太好了,永不过时的美,谁娶了这样的妻子都会默默珍惜的

喜欢历史的阿繁
2025-11-14 13:04:25
长沙医生不雅视频事件扭转!网传曾医生或被降职,网友们留言声援

长沙医生不雅视频事件扭转!网传曾医生或被降职,网友们留言声援

火山诗话
2025-11-12 18:12:41
昆明市委书记刘洪建,任云南省委副书记

昆明市委书记刘洪建,任云南省委副书记

观察者网
2025-11-14 18:33:02
朝阳一私立国际学校“暴雷”!

朝阳一私立国际学校“暴雷”!

朝阳通
2025-11-14 11:49:25
严重后果正在显现

严重后果正在显现

牛弹琴
2025-11-15 07:47:02
出差2个月把家中地暖断掉,楼上却在群里骂我,她家楼上也断掉地暖

出差2个月把家中地暖断掉,楼上却在群里骂我,她家楼上也断掉地暖

悬案解密档案
2025-11-03 10:32:45
98年,东北一老板买下5千吨钢材后价格暴涨,他反手一个惊人操作

98年,东北一老板买下5千吨钢材后价格暴涨,他反手一个惊人操作

青青会讲故事
2025-11-07 16:36:01
辽篮全运会只得到第四名的背后:郭艾伦和张镇麟为什么不参赛

辽篮全运会只得到第四名的背后:郭艾伦和张镇麟为什么不参赛

姜大叔侃球
2025-11-14 10:10:00
需要人伺候的那一天,最好找个没人的地方,悄无声息的走了

需要人伺候的那一天,最好找个没人的地方,悄无声息的走了

新时代的两性情感
2025-11-15 02:16:29
途虎养车双11全品类爆发:订单量翻倍、新店用户数增长超700%

途虎养车双11全品类爆发:订单量翻倍、新店用户数增长超700%

经济观察报
2025-11-13 11:41:20
“潜水员水下关闭他人气瓶”,疑还拍视频发朋友圈,三亚辟谣事件非本地发生;协会:正配合有关部门调查核实

“潜水员水下关闭他人气瓶”,疑还拍视频发朋友圈,三亚辟谣事件非本地发生;协会:正配合有关部门调查核实

极目新闻
2025-11-14 10:18:29
洪剑涛得知自己干女儿早在2022年就因心脏猝死去世后,他瞬间泪崩

洪剑涛得知自己干女儿早在2022年就因心脏猝死去世后,他瞬间泪崩

小娱乐悠悠
2025-11-14 10:14:36
中小学和幼儿园停止室外课程及户外活动!刚刚,南京启动预警

中小学和幼儿园停止室外课程及户外活动!刚刚,南京启动预警

鲁中晨报
2025-11-14 14:23:01
打!市公安局长和政法委书记都是“保护伞”,“黑老大”行贿超千万!

打!市公安局长和政法委书记都是“保护伞”,“黑老大”行贿超千万!

浙江之声
2025-11-13 17:23:34
地铁上看到的大美女,真比刘亦菲还漂亮,眼睛好大啊,皮肤太白了

地铁上看到的大美女,真比刘亦菲还漂亮,眼睛好大啊,皮肤太白了

东方不败然多多
2025-11-06 07:09:12
日本叫嚣要在台海击沉福建舰,话音未落,中国055舰队抵达日本

日本叫嚣要在台海击沉福建舰,话音未落,中国055舰队抵达日本

面包夹知识
2025-11-14 00:13:22
上海已确认:又一区发"房票"+15%补贴!市民期盼

上海已确认:又一区发"房票"+15%补贴!市民期盼

看看新闻Knews
2025-11-14 18:32:08
医院真不愧是“奇葩聚集地”,护士遇到过炸裂的事,光听着就好惨

医院真不愧是“奇葩聚集地”,护士遇到过炸裂的事,光听着就好惨

一桶浆糊要一统江湖
2025-11-13 21:10:03
日本叫嚣要在台海击沉福建舰,话音未落,中国055舰队抵达日本

日本叫嚣要在台海击沉福建舰,话音未落,中国055舰队抵达日本

古事寻踪记
2025-11-15 07:30:14
2025-11-15 08:36:49
我是少康
我是少康
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从思考、读书到写作,打造个人成长飞轮系统!
23文章数 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健康要闻

金振口服液助力科学应对呼吸道疾病

头条要闻

环球:中方召见日本大使用词罕见 警告可谓前所未有

头条要闻

环球:中方召见日本大使用词罕见 警告可谓前所未有

体育要闻

7-0狂胜!15万人口小岛离世界杯只差1分

娱乐要闻

王家卫让古二替秦雯写剧情主线?

财经要闻

财政部:加强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

科技要闻

京东“失去的五年”后,找到新增长了吗?

汽车要闻

小鹏X9超级增程动态评测全网首发 高速实测车内65分贝

态度原创

艺术
游戏
旅游
健康
公开课

艺术要闻

中国唯一建在温泉上的城市,常年22℃,银杏美了千年

迟迟没有Switch2版!这三款任天堂第一方游戏太可惜

旅游要闻

天津海河游船将于11月17日停航

金振口服液助力科学应对呼吸道疾病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