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贵州"千户苗寨"等典型案例的分析
引言:全域旅游与扶贫开发的协同机制
全域旅游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型理念,通过资源整合、产业融合与公共服务优化,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提供了创新路径。贵州"千户苗寨"等典型案例表明,将"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与旅游扶贫有机结合,能够有效激活农村沉睡资源,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数据显示,参与旅游合作社的农户年均收入可达非参与者的2.3倍,印证了该模式的显著成效。本文通过系统分析典型实践,构建旅游扶贫效果评估指标体系,为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旅游扶贫工作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南。
一、"三变改革"的旅游扶贫机制创新
1. 资源变资产:盘活农村沉睡资源
"三变改革"首要环节是将农村各类资源转化为可量化、可交易的资产:
- 自然资源资产化:集体林地、水域、荒山等评估作价入股。如盘州市舍烹村将800亩山林作价入股合作社,形成持续收益来源
- 文化资源价值化:西江千户苗寨将苗族歌舞、建筑等文化元素转化为表演项目,80%老年人通过参与表演年增收1万余元
- 闲置资源活化:竹溪县大石门村改造5500平方米闲置商铺,打造文旅项目,带动35人稳定就业
2. 资金变股金:创新投入方式
改革通过多元化资金整合机制放大扶贫效益:
- 财政资金股权化:将产业扶贫、生态保护等财政资金量化为村集体或农户股金。普古乡合作社整合财政资金148万元,农户年均分红增长200%
- 社会资本引导:德阳高槐村引入工商资本5000万元,构建"村集体+企业+农户"共建模式,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
- 金融产品创新:普达措国家公园开展碳汇交易试点,首期交易额达280万元,拓展生态补偿渠道
3. 农民变股东: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通过股份合作制实现农民身份转变:
- 土地经营权入股:西江苗寨农户将承包地流转给旅游公司,获得"租金+分红"双重收益,人均收入从1431元增至3.1万元
- 劳务技术参股:雷山县设立社区巡护队,村民通过生态保护服务获取股权收益,违规放牧事件下降93%
- 集体收益分配:千户苗寨门票收入15%用于村民分红,560户"苗家乐"年均收入超百万元
表:典型地区"三变改革"实施成效对比
![]()
二、旅游扶贫的实践成效分析
1. 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旅游扶贫模式带来收入结构的根本性改变:
- 收入水平跃升:西江苗寨经营户从不足40家增至1000余家,餐饮业者潘某年收入达100万元
- 收入来源多元化:从单一务农转变为"租金+薪金+股金"复合收入,江苏涉旅农民收入高出普通农户25%
- 产业链延伸: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完整链条,西江旅游综合收入突破6000万元
2. 社会效益持续显现
扶贫模式产生广泛外溢效应:
- 就业机会创造:兰州市乡村旅游带动5.4万人就业,年增收2.3亿元
- 人口回流加速:西江苗寨90%外出务工青年返乡创业,推动乡村活力再生
- 技能提升显著:碌曲县旅游服务培训就业率达100%,养老护理培训达80%
3. 生态文化保护强化
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形成良性循环:
- 环境质量改善:普达措国家公园植被覆盖率从78%提升至90%,珍稀物种数量增加
- 文化传承活化:苗绣、银饰等非遗产品年销售额超千万元,实现活态保护
- 低碳发展转型:普达措景区单位游客碳排放下降38%,形成绿色旅游范式
三、旅游扶贫效果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基于典型案例分析,提出七项关键评估指标:
1. 经济带动指标
- 就业带动率:旅游直接与间接就业人数占适龄劳动人口比例(建议目标值≥15%)
- 收入倍增系数:参与农户与非参与农户收入比值(如西江苗寨达18:1)
2. 社会参与指标
- 技能培训覆盖率:接受旅游相关技能培训的农户比例(碌曲县达100%)
- 本地化就业率:旅游岗位中本地居民所占比例(普古乡达75%)
3. 可持续发展指标
- 生态补偿强度:旅游收入用于生态保护的比例(普达措达15%)
- 文化活化指数:非遗项目市场化转化率(西江苗寨达85%)
- 游客满意度:游客综合体验评分(普达措保持92%以上)
表:旅游扶贫效果评估指标应用示例
![]()
四、模式优化与发展建议
1. 现存问题分析
当前旅游扶贫实践面临三大挑战:
- 利益分配机制:部分地区补偿标准未与物价指数挂钩,影响可持续性
- 同质化竞争:民俗表演、农家乐等项目重复建设,削弱竞争力
- 专业人才短缺:电商运营、品牌策划等高技能人才供给不足
2. 创新发展路径
针对性地提出三项优化建议:
- 数字化赋能:建设旅游扶贫大数据平台,实现客流监测、收益分配等全流程透明化管理
- 品牌化运营:打造"一村一品"特色IP,如西江苗寨的"唐小妹"盲盒年销28万件
- 政策协同:推动《国家公园法》立法,明确GEP核算法律地位,强化生态保护刚性约束
结论:旅游扶贫的中国方案
贵州"千户苗寨"等案例证明,全域旅游视角下的"三变改革"模式,通过资源整合、产业融合与利益共享机制创新,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有效转化。未来需进一步完善评估指标体系,强化数字技术应用,推动旅游扶贫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中国智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