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茶,一部手机,一份好心情;读读散文,品品诗歌,共享雅致生活!
编辑整理:盛唐辉煌
赏读
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
28岁的辛弃疾正担任建康通判。
这个通判他做得很憋屈,
抗金事业没有进展,自己还遭到排挤,
毫无施展抱负的时机。
为了排解郁闷,
他可能日日痛饮,夜夜笙歌。
有一次,他去同僚严子文家参加筵席,
认识了一个叫“笑笑”的歌姬,
觉得她与众不同,
于是作《浣溪沙》词调侃之。
说是调侃,却丝毫不含轻薄之意,
反而充满了钦敬之情。
来看全词:
《浣溪沙·赠子文侍人名笑笑》
宋·辛弃疾
侬是嶔[qīn]崎可笑人,
不妨开口笑时频。
有人一笑坐生春。
歌欲颦时还浅笑,
醉逢笑处却轻颦。
宜颦宜笑越精神。
笑笑,人如其名,是一个特别爱笑,又很会笑的姑娘。笑,不单是嘴角上扬的一个表情,有时却是一门高深的艺术。何时发笑?作何种笑?都有讲究。在这点上,大概没人比笑笑更精通笑了。
“侬是嶔崎可笑人”句,是对笑笑的总体评价。“嶔崎”,本形容山势险峻,用在人身上,则喻之品格卓异,杰出不群。辛弃疾为何把这个十分男性化的词汇硬放到一个侍姬头上呢?大概还是因为“笑”吧。
《晋书·桓彝传》记载,桓彝字茂伦,少负盛名,为重臣周顗[yǐ]所称重,周顗曾赞其曰:“茂伦嵚崎历落,固可笑人也。”很显然,这里的“可笑人”含褒义,应指值得喜爱、欣羡之人。
读者可能会纳罕:难道为了用“可笑人”三字,就非得和嶔崎的名士扯上关系吗?这样用典,未免太生硬了吧?
对此,有人认为辛弃疾是在反讽,谓朝中无大丈夫,竟没有一个称得上“嵚崎”的可钦可羡之人,反而是这位身份卑贱的小女子配得上此称赏。诗词君表示赞同。
次句“不妨开口笑时频”,大致是说既然你是一个“可笑”人,就应该经常开口笑。特别是在这个筵席上,你的一笑会令客人满面生春——“有人一笑坐生春”。
过片写笑笑的特别之处——“歌欲颦时还浅笑,醉逢笑处却轻颦”,唱到该伤心皱眉时,她却发出了“浅笑”;醉到该她发笑时,她却轻轻地皱起了眉头,作伤心状。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不愿迎合众人,骨子里有点高傲的女子,欲颦时的浅笑,似乎流露出对坐中人的鄙夷与不屑;逢笑处的轻颦,则表明她有自己的坚守和底线,将心底的凄苦和悲凉化作媚悦他人的欢笑,是绝对做不到的。
欧阳修有一首《诉衷情·眉意》词,最后写道,“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最令她伤心的是,为了讨生活,她不得不屈心抑志,向旁人陪笑,向现实低头。相较之下,辛弃疾笔下的这位歌女,确有卓尔不群之处。
再往大了讲,有人认为,这位“嶔崎”女子,是“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主战派人士的化身,是一位被世俗所瞧不起而思想境界杰出的爱国志士。所以,在辛弃疾看来,她无论是皱眉还是发笑,都十分合自己的心意——“宜颦宜笑越精神”。
也有人认为,这不过是酒宴上的一游戏之作,并无深刻含义。笑笑的出现,不过令内心极度苦闷,很难笑出来的辛弃疾眼前一亮,满面生春。故有此作。
读者朋友们,你如何理解?
感谢原作者的辛苦创作,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谢谢!E-mail:917293188@qq.com,电话:0377-62751636。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