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抡得呼呼作响的制裁大棒,忽然在新德里头顶转了个几弯,最终还是砸了下云。对印度,美国放出话来:买俄油?不行地,要进二级制裁,上二十五个点关税。对此印度不服,那我家隔壁的可东大,也进了俄油啊,而且还更多呢!
![]()
美国国内很多媒体,也对着白宫这样问:凭啥,对待印度和东大,而用这二个不同的标准?
面对印度和媒体的质问,美国财长贝特森亲自解释:他们东大他们是自己用油,或者做库存。而印度从俄国人那里买了油反手就转给了欧洲。赚差价赚了160亿元。所以印度挨制裁是合理的,东大没被制裁也是合理的。
![]()
听罢这套说辞,网友们表情亮了,:原来不是华盛顿突然讲理,是综合实力到了某个阈值,对方自动把台词给你写好。有人调侃,“强大就是真理的扩音器”,也有人补刀,“大儒辩经,拼的是吨位,不是道理”。
把镜头拉远,其实这一幕早埋了伏笔。过去几年,东大在炼化、航运、结算三条线上同时发力:炼厂扩能,VLCC 船队下饺子,人民币结算悄悄跑通。去年全球油运最乱的时候,东大自己就是最大稳定器,油价飙上天,国内成品油也没跟着翻跟头。华盛顿看在眼里,心里那杆秤自然得重新校准——真把东大逼急了,全球能源市场再掀波澜,通胀数字可不是闹着玩的。
于是制裁清单上出现了微妙的括号:印度——加税;东大——备注“自用合理”。德里那边气得跳脚,却也只能干瞪眼。谁让自家炼厂规模、船队运力、市场纵深样样差一截?同样一桶油,别人能锁进全产业链,自己只能快进快出赚个差价,风险自然高几个数量级。
更有趣的是,这场论战里,美方智库的调门也悄悄变了。以往提到东大能源需求,张嘴就是“威胁”“操控”,如今却开始引用“市场规律”“消费刚需”这类中性词。时间只隔了十二个月,风向却像换了个180度。
![]()
有网友把这一现象总结成一句话:吨位够大,连对手都会帮你找理由。看似玩笑,却精准戳中要害。国际舞台没有永远的裁判,只有随时改写的规则。当你的经济体量、科技树深度、产业链韧性一起冲到前排,曾经吹胡子瞪眼的角色,也会自动切换成“理解万岁”模式。此刻的“大儒”辩经,不过是实力天平倾斜后的注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