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为发达国家,在科技领域也有着很多人才。
不过随着中国飞速发展,大批日本科学家掀起了来中国的热潮,表面上看是为了金钱才“抛弃”日本,其实原因不止于此。这些科学家来到中国究竟是要做什么呢?
![]()
![]()
日本一直被视为科研强国,尤其在自然科学领域,拿诺贝尔奖跟摘白菜似的,数量仅次于美国。不过在2024年,日本在三大自然科学奖项中依旧是毫无建树。
就算日本媒体在颁奖前进行了大胆的预测,可是结果依旧不尽人意。日本已经连续三年无缘奖项,和本世纪前20年相比简直差距明显。
![]()
在2024年全球知识产权报告中也能看到,曾经稳坐第一的日本也滑落到了13名,落后韩国和中国。曾经的风光早已不在,而日本的科研环境似乎也出现了问题。
政府拨款连年收紧,大学“法人化”改革之后,国立院校能拿到的经费越来越少。
![]()
日本年轻人读博的意愿也在下降,从数据上可以看到,2003年还有超过1.8万人愿意攻读博士,到了2018年只剩下不到1.5万。高学历人才变少,科研圈自然也显得有点“青黄不接”。
相比之下,中国博士毕业生人数却在猛增,从2005年的2.6万多人一路涨到2020年的6.5万多人,翻了一倍还不止。不光是人变少了,钱也变少了。
![]()
2018年,日本的科学技术预算只有中国的七分之一。很多年轻学者发现,申请研究经费越来越难,高校教职岗位也越来越稀缺。
![]()
换句话说,日本不是没有人才,是人才没地方发挥。从日本的报道中也能看到,截止2017年,日本研究人员在中国旅居数量就已经达到了8000人,2018年也有所增长。
再加上日本很多企业实行“年功序列”制,说白了就是熬年头、看资历,能力强但年纪轻的研究人员反而升不上去,这种“职场内卷”也让很多人感到憋屈。
![]()
就连拿了诺贝尔奖的真锅淑郎也不例外,科学家也是人,也需要生活。
在本土的科研土壤不再肥沃,他们自然而然就会望向别处。而中国,恰好在此时成了一条不错的出路。那么,中国到底是靠什么吸引他们的呢?
![]()
近几年,中国对科研的投入可谓大手笔。2020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接近2.44万亿元,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不只是总金额高,投入的领域也非常明确,包含了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清洁能源、智能汽车等等领域,全是前沿又实用的方向。
![]()
不少日本科研者也慕名前来,被称作“光催化之父”的藤岛昭,就带着整个团队加盟了上海理工大学。
他之前发现的二氧化钛光催化技术,不仅能分解有毒物质,还能用于环保和空气净化,应用前景非常广。
![]()
在中国,他不仅能继续做研究,还有机会把这些技术真正用起来。同样,土木工程专家上田多门选择去了深圳大学。深圳作为创新之城,正好需要他这样的人才。
除了高校,不少日企也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苏州高新区有600多家日企,其中约95%都设有研发部门。这些都不是虚职,而是实打实的高端岗位,自然吸引了一批日本技术人才。
![]()
薪资待遇也是重头戏,虽然很多人说中国给得高,但其实比起美国,中国的博士后收入大多在20–40万之间,差不多是全国平均工资的三倍。
这个数字谈不上天价,但对很多在日本找不到位置、或收入停滞的科研人员来说,已经相当有吸引力。更重要的是,中国科研环境正在变得更开放、更包容。
![]()
不唯学历、不唯资历、重视实际贡献,这种氛围让很多在日本受困于论资排辈的学者看到了希望。
所以,中国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份薪水,更是一个能施展才华、甚至改变行业的大舞台。那么,除了现实因素,这些科学家来华还有没有更深层的动机?
![]()
![]()
大批日本科学家来华,表面上是经济因素驱动,但深层次看,是在追求一种科研的再生。在日本,尤其是传统制造业如汽车行业,市场饱和、竞争激烈。
可是很多技术人员收入不如从前,本田、日产、丰田都曾传出裁员或降薪的消息。相反,中国正在推动产业升级,从“制造”走向“智造”,急需国际水准的技术和经验。
![]()
随着中国不断开放,鼓励那些跨界合作、重视成果转化,这让不少日本学者感到如鱼得水。他们带来的不仅是技术,还有整套科研思维和方法论。
而中国提供的资源、团队和政策支持,也让他们有机会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做到产品里。当然,也有人担心合作中会不会出现知识产权问题。
![]()
确实,之前发生过一些专利归属方面的纠纷,但这并没有阻止大多数人选择信任和尝试。从政府到高校,中国也在不断完善科研合作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说到底,科学虽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合作虽有风险,但闭门造车更没出路。在全球化背景下,人才的流动其实是一种双向选择,中国需要人才,人才也需要中国。
![]()
不难看出,这批科学家的到来,不仅是“赚钱”,更是在寻找一次职业和学术的“重启”。
![]()
所以,这批日本科学家选择来华,早已不是一句“为了赚钱”可以简单概括的。他们背后,既有日本国内科研经费紧缩、职场文化压抑的现实推力。
也有中国提供资源充沛、制度开放灵活的巨大拉力。这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再正常不过的人才流动,同时也提醒着我们,科学虽无国界,但科学家却永远会选择能让自己发光发热的地方。
![]()
而对中国来说,能否持续营造真正适合创新、尊重人才的环境,才是决定这股“科学家热潮”能不能延续下去的关键。
值得高兴的是,我们正在这条路上稳步前进,不只是吸引人来,更要让人留下、开花、结果。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