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地理中,“地膜覆盖”是设施农业技术的核心考点,涉及农业区位改造、生态环境影响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 核心原理与功能
1. 保温增温(核心)
(1)原理
①透明地膜阻隔地面长波辐射散热,减少空气对流热交换。
②太阳短波辐射穿透地膜→土壤吸收→热量蓄积(类似“温室效应”)。
(2)效果
①春季提升地温3~5℃,延长作物生长期(提前播种7~15天)。
②高寒区(如青藏高原)实现喜温作物(玉米、蔬菜)种植。
2. 保水保墒
(1)阻断土壤水分蒸发,减少降雨径流(保水率提高20%~30%)。
(2)干旱区(西北)应用:棉花、瓜类亩产提高50%以上。
3. 抑制杂草
(1)透明膜:升温灼伤杂草幼苗;
(2)黑色膜/双色膜:物理遮光抑制杂草(免除草剂)。
4. 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1)减少雨水冲刷,防止土壤板结;
(2)提高微生物活性,加速有机质分解(但长期使用破坏结构)。
5. 其他功能
(1)反光膜(苹果园):增强树冠下部光照,促进果实着色;
(2)防虫膜:银灰色膜驱避蚜虫。
二、 典型区域与应用
三、 高考核心考查角度
1. 农业区位因素改造
(1)自然条件优化
①热量不足→覆膜增温(如高海拔区种玉米);
②水源短缺→覆膜保墒(西北旱作农业);
③土壤贫瘠→减少侵蚀(坡地)。
(2)经济效益提升
①反季节上市(早春蔬菜价格翻倍);
②减少人工(除草、灌溉成本降低)。
2. 生态环境问题(重点)
数据警示:残留地膜超200kg/公顷时,作物减产30%(高考常考阈值)
3. 可持续发展措施
(1)技术改进
①推广可降解地膜(淀粉基/PHA材料);
②使用加厚地膜(0.015mm以上,易回收);
③适时揭膜(作物生长中期移除,减少残留)。
(2)政策管理
①“谁使用、谁回收”责任制(如甘肃地膜回收补贴);
②研发秸秆覆盖、保水剂等替代技术。
四、 地膜类型与选择(高频考点)
五、 高考答题模板
1.例题:分析地膜覆盖技术对我国西北农业发展的影响。
2.答案框架
(1)积极影响
①突破自然限制
a.保水增温,使干旱区/冷凉区可种植高需水需热作物(如新疆长绒棉);
b.延长无霜期,实现一年两熟(如河西走廊玉米-小麦轮作)。
②提升经济效益
a.增产30%~50%(棉花亩产从300kg→450kg);
b.节水50%,降低灌溉成本。
(2)生态环境问题
①白色污染:残留地膜破坏土壤结构(20年降解周期),导致作物根系发育受阻;
②微塑料扩散:通过风力/水流污染河流与地下水;
③土壤生态失衡:阻隔水气循环,微生物多样性下降。
(3)改进策略
①技术层面:推广0.015mm加厚膜(易回收)、试点氧化生物双降解膜;
②管理层面:建立“销售-回收”补贴制度(如甘肃每亩补贴20元回收旧膜);
③替代方案:在水分较好区域改用秸秆覆盖(如宁夏玉米秸秆还田)。
六、 易错点辨析
1.地膜增温 ≠ 温室大棚增温
(1)地膜:仅提升土壤温度(地面辐射为主);
(2)大棚:提升空气与土壤温度(封闭空间蓄热)。
2.黑色地膜功能误判
抑草为主,升温效果弱于透明膜(高考陷阱题)。
3.可降解膜局限性
(1)降解速度不可控(可能作物未收获已破裂);
(2)机械强度低(不适用大风区)。
备考提示:结合最新政策(如2025年国家禁用超薄地膜)、典型区域案例(新疆棉田、黄土高原苹果园),重点掌握“经济效益-环境成本-可持续对策”的辩证分析逻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