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鱼丸的“弹跳史”,是一部木槌与鱼肉共舞的江湖传奇,更是一曲闽江鲜味与匠人精神的千年交响。
木槌擂出鱼糜魂
福州鱼丸的弹润,始于木槌与砧板的千次碰撞。渔民取鳗鱼、鲨鱼等鲜鱼,去骨后以木槌猛击鱼肉,在“咚咚”声中,鱼刺与筋膜被震碎,鱼肉纤维逐渐松散。这一步需精准把控力度——过轻则鱼糜粗糙,过重则鱼肉成泥,失去韧性。老匠人常说:“捶打千次,鱼糜方能‘活’过来。”捶打后的鱼肉需加入盐水反复揉搓,直至形成胶质,再拌入番薯粉,鱼糜便有了“跳水”的资本。
包心技法藏乾坤
福州鱼丸的“弹跳”,更藏于包心技法的精妙。匠人以虎口挤出鱼丸,拇指轻压中心,填入猪后腿精肉与虾仁调制的馅料,再迅速封口。这一动作需一气呵成,否则鱼丸易破。煮制时,鱼丸在沸水中翻滚,外皮遇热收缩,将馅料紧紧包裹,形成“外弹内嫩”的独特口感。清末《闽菜谱》记载:“七星鱼丸浮汤面,如星斗错落,咬破外皮,鲜汁迸溅,乃闽江之馈赠。”
非遗技艺传千年
福州鱼丸的“弹跳史”,亦是匠人精神的传承史。20世纪初,福州人刘必松将台湾永和镇的鱼丸技艺带回福州,创立“永和鱼丸”,其子刘永祥改良电动打浆机,让鱼丸制作从“手工捶打”迈向“半机械化”,但核心工艺仍坚守传统。如今,永和鱼丸制作技艺已被列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三代传承人刘景舒仍坚持用鲨鱼制丸,他说:“鲨鱼肉纤维长,捶打后更弹,这是老福州的味道。”
从木槌擂打的江湖,到闽江鲜味的传承,福州鱼丸的每一颗“弹跳”,都藏着匠人对食材的敬畏与对传统的坚守。这颗小小的鱼丸,不仅是闽菜的一张名片,更是福州人“以鲜为魂,以韧为骨”的精神写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