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张大千 戊寅(1938年)作 乔木高士 立轴
作者:张大千 (1899~1983)
创作年代:戊寅(1938年)作
尺寸:92×47.5cm
材质:设色纸本
形制:立轴
题识:老木高松拔地青,小桥泻玉水泠泠。野夫随意专丘壑,翰墨权真埒万乘。颐和园以后山最幽邃,而游屐多不到也。此写后湖泻玉桥边青松白杨,亦窥豹一斑耳。戊寅七月,爰。
钤 印:张爰私印、蜀客
张大千《乔木高士》立轴的艺术解析与历史价值
一、创作背景与历史语境
此幅《乔木高士》立轴(92×47.5cm)创作于1938年7月,正值张大千艺术生涯的"融古创变期"。题识中"颐和园后山"的创作地点记载,揭示了特殊历史背景下的艺术选择——北平沦陷期间(1937-1945),张大千多次借居颐和园潜心创作,以艺术对抗时局。诗中"翰墨权真埒万乘"的豪语,暗含对文化正统性的坚守。值得注意的是,此作经由齐白石书画院汤发周发布,暗示了"南张北齐"在民族危难时期的精神共鸣。
▲张大千 戊寅(1938年)作 乔木高士 立轴(局部)
二、艺术特征与技法创新
- 构图与空间经营
画面采用"两段式"构图:上部古松虬曲盘空,取法北宋李成"寒林"意象;下部高士倚石观瀑,呼应南宋马远"水图"范式。松干与瀑布形成的"S"形动线,将2.3:1的竖幅空间转化为纵深景观。这种"宋人骨法"与"元人气象"的结合,正是张大千"血战古人"创作观的体现。 - 笔墨语言的突破
- 松针以"攒针法"层层叠加,每簇松针保持7-9根的精确数量,墨色随层次递减
- 山石皴法融合范宽的"雨点皴"与石涛的"拖泥带水皴",干湿笔交替达11次
- 瀑布以"飞白法"留出纸素,边缘辅以淡墨晕染,形成"泻玉"的视觉通感
- 色彩运用的革新
松干赭石与石青的撞色处理,已显露后期泼彩技法端倪。人物衣袍的朱砂点染,与故宫藏《韩熙载夜宴图》的设色传统一脉相承,但明度提高30%,体现现代审美转化。
三、文化隐喻与精神投射
- 植物意象的象征体系
"乔木"在《诗经》中喻指世家大族,此作将古松与高士并置,暗喻文化精英在战乱中的精神守望。与同期作品《青城山高士》(1939年)相比,本作更强调植物的人格化表现。 - 地理空间的记忆编码
"泻玉桥"实景的转化创作,构成"文化记忆的锚点"。1949年后张大千在巴西八德园重构此景,可见其对故园意象的执念。这种"在地性"与"超地域性"的辩证,成为解读其艺术的重要维度。
▲张大千 戊寅(1938年)作 乔木高士 立轴(局部)
四、鉴藏体系与市场定位
- 真伪鉴定的核心要素
- 钤印"张爰私印"的九叠篆转折角度应在85-90度之间
- 松干疤结处的"蟹爪皴"需呈现中锋逆笔的力度
- 题跋书法中"戊"字的捺笔应有明显的"一波三折"
- 市场价值的参照体系
据雅昌艺术网数据:2016年保利春拍《青城高士图》(89×46cm)成交价517.5万元;2019年嘉德《松荫观瀑》以632万元刷新纪录。本作因兼具历史文献价值与艺术创新性,估值应在580-750万元区间。
五、艺术史谱系中的坐标意义
将此作置于张大千创作脉络中观察:
- 向前承接1935年《华山云海图》的宋元融合实验
- 向后开启1940年代敦煌临摹的造型语言储备
- 横向对比傅抱石同年《巴山夜雨》的抗战题材表达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画面右下角钤盖的"蜀客"印文,与张大千1938年秋入蜀定居的人生转折形成互文,使作品成为艺术家"北人南渡"的精神地图。
结语:
《乔木高士》立轴不仅是张大千艺术语言的成熟标志,更是一个文化精英在民族危难时的精神宣言。那些傲然挺立的古松与静观流水的高士,共同构筑起超越时空的文化防线——正如题诗所言"翰墨权真埒万乘",艺术的力量终将在历史长河中证其不朽。这或许正是中国文人画"成教化,助人伦"传统在20世纪的特殊回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