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值暑假,当多数学生在享受假期时,孝义碗碗腔非遗传习班的首批52名学生,正全力冲刺即将到来的山西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紧张的节目排练打磨和集训中度过更有收获的时光。
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一片热火朝天的训练景象。此次集训邀请戏曲名家,采取“现场指导+视频教学”穿插授课的模式,针对剧目表演、唱念、身段、把子、基武功五大比赛板块进行强化训练,重点提升学生的功法技巧和角色塑造能力。
排练厅里,孩子们身着练功服,伴着铿锵的鼓点,一遍遍排练经典剧目《火凤凰》。学唱腔时,他们字正腔圆,力求将每一个音符都演绎得完美;练功时,他们身姿灵动,一招一式都饱含着对戏曲的热爱与执着,即使汗水浸透衣衫、伤痛缠身仍咬牙坚持。
孝义碗碗腔非遗传习班学生 张珊:
因为这个剧目,受了很大的伤,练习的时候脚指头盖翻开了,但我还是依然坚持着继续练。期待我们可以得更大的奖项,我要站上更大的舞台,将来赢得更多的奖项,把我们孝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碗碗腔传承下去。
孝义碗碗腔非遗传习班学生 梁嘉洛:
踢枪的时候,当时我们体验试了一把光腿踢,就是不戴护腕的那种,就是踢的膝盖下面都是黑青。也磕过,比如说把杆上,走的时候,直接就把头、手磕到把杆上了。我们教室里贴的几个字,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觉得走戏曲这条路,是我的一个新路程,我觉得我可以在这条路上学得更好,更加努力。
学生们的努力与坚持,离不开家长们的支持与配合,家长们深知传承孝义碗碗腔的重要意义,积极为孩子们创造良好的条件,鼓励他们勇敢追求梦想。
家长 曹福伟:
在学校肯定是每天练的,老师监督,放了假以后,就像他们练的这个剧目,椅子就随时带着,啥时候回家啥时候就带回来了,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先练功,然后练完功以后要干啥再干啥去,这就是每天必备的项目。老师也挺负责,我们家长更应该支持,没事的时候我就过来陪着他们,把他们组织好,功练好。
据悉,这批学生将进行为期6年的专业学习,通过“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为孝义碗碗腔的传承发展储备新生力量。
记者/王娟娟 李祥溥 杨正华
来源:孝义融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