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 “出伏” 的到来,一年中暑气最盛的日子正式落幕,凉爽的金秋即将开启。但从出伏到 9 月 23 日秋分的这一个多月,是气候与人体状态双重调整的关键期 —— 昼夜温差拉大、空气渐趋干燥、气温忽冷忽热,稍有不慎就可能被疾病 “盯上”。掌握这段时间的养生重点,才能为秋冬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一、出伏后 1 个月,为何需要格外警惕?
这段时间被称为 “下半年养生关键期”,核心原因在于气候交替 + 人体虚弱的双重影响,让身体成为 “易受攻击的靶心”:
01、人体免疫力进入 “空窗期”
出伏是由夏入秋、阴阳交替的转折点,人体阴阳平衡需重新调整,免疫力本就相对薄弱;再加上 “夏日无病三分虚”—— 一整个夏天高温消耗大、食欲不佳,人体正气尚未恢复,燥邪、寒邪等病邪很容易趁虚而入。比如这段时间频繁出现的咽喉肿痛、口干舌燥,多是燥邪侵袭肺部的典型表现。
02、气温波动 “考验” 心脑血管
这一个多月是全年气温波动最频繁的阶段:中午可能还需要开空调降温,凌晨睡觉却要盖薄被保暖,“一冷一热” 的刺激对心脑血管影响尤为明显。临床数据显示,此阶段中风、心梗、脑梗的发生率会显著升高,尤其是中老年人更需警惕。
二、出伏后 “三防”:这 3 件事最伤身体,一定要避开
想要安稳度过这段时间,首先要做好 “三防”,躲开最易引发不适的健康隐患:
01 防 “秋老虎咬人”:高温反扑别掉以轻心
“秋老虎” 是出伏后最常见的 “气候陷阱”—— 短期回热至 35℃以上,闷热感不输盛夏,持续时间从半个月到两个月不等。此时若误以为 “入秋就凉快”,过早减少防暑措施,仍可能出现中暑、脱水等问题,尤其户外工作或活动时需注意防晒、及时补水。
02 防 “秋燥” 伤人:从皮肤到肺部都要 “保湿”
随着降水减少、空气湿度下降,“秋燥” 会悄悄找上门:皮肤干燥起皮、鼻咽发紧、干咳少痰,严重时还可能引发便秘。这是因为中医认为 “肺喜润而恶燥”,干燥气候会直接损伤肺津,进而影响呼吸道健康,需重点做好 “润燥” 护理。
03 防 “秋乏” 扰人:别把 “累” 不当回事
夏天人体消耗大,出伏后身体进入 “周期性休整阶段”,容易出现困倦、乏力、精神不济的 “秋乏” 症状。虽然这是换季的正常反应,但如果忽视休息、强行透支精力,会进一步降低免疫力,让疾病有机可乘。
三、出伏后养生 “6 要点”:照做秋冬少生病
避开风险的同时,更要通过科学养生 “扶正固本”,记住这 6 个关键细节,帮身体平稳过渡:
01 吃得 “润” 一点:给身体加层 “润燥保护膜”
饮食核心是 “滋阴润燥”,多吃能补充水分、滋养肺津的食物:
- 推荐食材:百合、蜂蜜、雪梨、银耳、牛奶(润燥生津);西红柿、芹菜、萝卜(补充维生素,增强抵抗力)。
- 少吃或不吃:燥热的油炸、肥腻食物,以及冰镇西瓜、冰激凌等生冷食物,避免刺激肠胃、加重秋燥。
- 养生食谱推荐:百玉润燥汤。取 9 克百合、15 克玉竹、15 克梨(切块),加水煮 20 分钟,出锅前加适量甘蔗汁,每天喝 1 杯,能有效润肺养阴、缓解口干舌燥。
02 心情 “好” 一点:别让 “秋愁” 伤肝脏
出伏后草木渐枯,自然环境的萧条容易让人产生烦躁、抑郁等 “秋愁” 情绪,而中医认为 “肝主疏泄”,不良情绪会影响肝功能,进而降低免疫力。
- 调节方法:选择平缓的运动,如打太极拳、散步、练八段锦(尤其第七式 “攒拳怒目增气力”,能疏肝理气、调节情绪),避免高强度运动导致过度出汗;也可多去公园、树林等开阔处,通过接触自然缓解不良情绪。
03 喝水 “多” 一点:把 “秋燥” 冲出去
预防秋燥最直接的方法就是 “主动补水”,尤其要注意 3 个关键时间点:
- 早晨起床后喝 1 杯温水,唤醒身体代谢;
- 晚上睡前 1 小时喝少量温水(避免夜尿影响睡眠);
- 两餐之间可喝荷叶茶、玫瑰花茶,或用蜂蜜水(温水冲泡,避免破坏营养)润肺,还能缓解秋燥引起的便秘。
- :若出现嘴唇起皮,除了多喝水,还需用滋润型润唇膏保湿,同时减少辛辣、过咸、油腻食物的摄入,避免进一步刺激唇部黏膜。
04 睡得 “早” 一点:用睡眠打败 “秋乏”
“春困秋乏” 是身体的自然需求,出伏后可通过调整睡眠缓解疲惫:
- 比夏季多睡 1 小时,比如夏季 23 点睡,出伏后可提前到 22 点半;
- 若白天容易困,可增加 20-30 分钟的午睡(不宜过长,避免影响夜间睡眠);
- 尽量早睡早起,少熬夜,让身体有足够时间修复,增强抵抗力。
05 穿得 “暖” 一点:别让 “温差” 伤身体
昼夜温差变大后,“穿衣不当” 是引发感冒、关节痛的主要原因:
- 遵循 “早晚添衣、中午减衣” 的原则,尤其老年朋友可准备薄外套,避免早晚受凉;
- 满身大汗后别立即冲凉(尤其凉水澡),以免毛孔骤闭、寒气入侵;
- 若夜间气温不超过 26℃,建议关闭空调睡觉,或开 28℃以上的微风模式,避免受凉。
06 通风 “勤” 一点:远离霉菌防过敏
出伏后气温下降、雨水增多,空气中的霉菌容易在衣物、被褥上繁殖,引发皮肤过敏、呼吸道不适:
- 每天开窗通风 2-3 次,每次 30 分钟以上,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 选择晴朗天气,将衣物、床单、被套等挂在通风干燥处晾晒,晾晒时注意保持间隔,避免衣物互相遮挡影响干燥。
出伏不是养生的 “终点”,而是秋冬健康的 “起点”。做好 “三防”、牢记 “六要”,让身体适应季节变化,才能安稳迎接秋高气爽的好时光,减少秋冬生病的可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