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最新发布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明确指出,科学减重,“会吃”比“少吃”更重要。减肥绝不是盲目地“贴”或“饿”,尤其是在季节转换时,顺应时节、吃对营养才是健康管理的核心。
【记住四个“饮食关键词”】
指南提出,减肥的基石是生活方式干预,而饮食是其中的首要环节。记住这四个核心原则,你就成功了一大半——
控制总量,循序渐进
减肥需要制造能量缺口,但绝非吃得越少越好!突然大幅减少食量,身体会启动“节能模式”,降低基础代谢,反而让减肥变得更难。建议每日摄入比平时减少300-500大卡,或减少总体能量的30%,逐步推进。
结合这份权威指南,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老年科、营养科和膳食科专家团队为您送上一份专属于初秋的“清爽刮油”饮食攻略,特别定制一周1200大卡、1500打卡一日食谱,兼顾营养与饱腹感,帮你轻松开启健康饮食(见文末)。
均衡膳食,营养为王
需要强调,减肥不是只“吃草”。指南强调要在控制总能量的基础上,保障食物多样化——
主食要“粗”:鼓励用全谷物、杂豆类替代部分精白米面,升糖慢,饱腹感强。
蔬果要“彩”:餐餐有蔬菜,天天吃水果,优先选择深色蔬菜和低糖水果。
蛋白要“优”:优先选择鱼、虾、去皮禽肉、瘦肉、蛋类、低脂奶和豆制品。
吃动平衡,缺一不可
饮食和运动是减肥的“双引擎”。只运动不控制饮食,效果甚微;只节食不运动,肌肉会流失,容易变成“易胖体质”。两者结合,才能最大化减脂保肌。可根据年龄、健康状况和运动能力采用不同的运动方法进行运动干预。一般建议每周中等强度有氧运动150-300分钟,抗阻运动2-3次。
个体化方案,才是好方案
没有一种饮食法适合所有人。指南也介绍了几种经过验证的饮食模式,可供不同人群选择——
高蛋白饮食:蛋白质供能比超过20%,能显著增加饱腹感,适合容易饥饿、追求效率的人群。
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短期应用有助于控制体重、改善血糖,需在指导下进行。
间歇性禁食:如“16+8”或“5+2”模式,可能通过调整进食时间窗口来起作用,执行前请评估自身身体状况。
【一日三餐,照着这样吃】
光有理论不够,如何把原则落实到每一餐?
早餐(占全天能量30%):不能省! 是启动一天新陈代谢的关键。建议包含:1份优质蛋白(鸡蛋/牛奶/豆浆)+ 1份主食(全麦面包/燕麦片)+ 少量蔬果。
午餐(占全天能量40%):承上启下,要吃饱吃好。遵循“1拳主食+1掌蛋白质+2拳蔬菜”的拳头法则。烹饪方式以蒸、煮、炖、凉拌为主。
晚餐(占全天能量30%):清淡易消化。可以适当减少主食量,增加蔬菜和蛋白质的比例,睡前3小时内不建议进食。
多喝水:每天1.5-2升水,能促进新陈代谢。
会看标签:购买包装食品时,学会看营养成分表,警惕高糖、高钠、高脂肪的“隐形热量”。
专心吃饭:定时三餐、不漏餐,按“蔬菜→蛋白→主食”顺序吃,细嚼慢咽,感受饱腹感,避免边看手机边吃饭不知不觉吃多。
减肥路上,这些“坑”千万别踩
只吃水果减肥:水果含糖量不低,且缺乏蛋白质和脂肪,极易导致肌肉流失和营养不良。
完全拒绝脂肪:健康脂肪(如坚果、橄榄油、鱼油)对维持生理功能至关重要,要适量吃。
迷信“零糖”“低脂”饮料:这些产品可能含有其他添加剂,长期饮用并不健康,最解渴的还是白开水。
追求快速见效:6个月内减掉体重的5%-10%;每周减重0.5-1公斤是安全且可持续的速度。快速减肥减掉的多是水分和肌肉,反弹更快。
减肥是一场关于健康的马拉松,而不是冲刺跑。核心是养成一个可持续的、健康的生活习惯。
如果您对自己的饮食方案拿不准,或者尝试后效果不佳,特别是伴有高血压、高血糖等健康问题的朋友,建议咨询专业的营养科、内分泌科、老年病科医生。中山医院专家团队可以根据您的个人情况,进行全面的营养评估,制定真正个性化的方案。
本文作者: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卞华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老年科胡予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临床营养科李帆主管技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老年科沈继平主治医师
【以下分别为1200卡和1500卡一周减脂食谱】
原标题:《跟吃瘦!中山医院定制一周减脂食谱,1200/1500卡两个版本,直接抄!》
栏目编辑:马丹 文字编辑:左妍
来源:作者:卞华 胡予 李帆 沈继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