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时节,暑热未消但燥气渐生,不少家长发现孩子开始出现口干鼻燥、干咳少痰、大便干结的情况;有的孩子还会频繁打喷嚏、咽喉不适,甚至食欲下降、精神烦躁。如果这些症状持续一周以上,就要警惕“小儿秋燥证”了!
认识小儿秋燥
小儿秋燥,是指立秋后因气候由热转凉、燥邪侵袭引发的,以干燥失润为主要特征的儿科常见问题。它不同于夏季的湿热困扰,也区别于冬季的寒邪致病,秋燥多与“燥胜则干”的气候特点相关。受燥邪影响的孩子,除了体表干燥,还可能伴有呼吸道不适、消化不畅等表现,因小儿体质娇嫩,肺脾常不足,更容易受秋燥侵袭。
中医辨证
肺燥津伤型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咽喉干痛,口鼻干燥,鼻塞少涕,舌红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脾胃燥伤型
食欲不振,食少口干,大便干结,腹胀不适,皮肤干燥,小便短少,舌质偏红,苔少或薄燥,脉细数。
燥火扰心型
心烦易怒,夜间少寐,手足心热,口干喜饮,口唇干红,或伴有轻微发热,舌红苔少,脉细滑数。
肺卫不固型
秋燥夹凉,鼻塞流涕,干咳咽痒,遇风加重,皮肤干燥,容易出汗,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缓。
中医特色疗法
中药熏蒸疗法
将麦冬、玉竹、川贝母、桑叶等中药煮水,待温后熏蒸口鼻,每次10分钟,每日1次。适用于肺燥津伤型秋燥。
穴位贴敷疗法
取百合、沙参、杏仁、桔梗等中药研粉,用蜂蜜调糊后外敷于肺俞、膻中穴,每次贴敷3-4小时,每日1次,7天为一疗程。适用于肺燥津伤型、肺卫不固型。
推拿疗法
根据不同证型选用对应手法:
肺燥津伤型 补肺经,揉二马,揉膻中,推小横纹,捏脊。
脾胃燥伤型 补脾土,揉板门,运内八卦,揉中脘,清大肠。
燥火扰心型 清心经,清肝经,揉小天心,揉涌泉,分手阴阳。
肺卫不固型 补肺经,推三关,揉外劳宫,揉风门,摩腹。
耳穴压豆疗法
选取肺、脾、大肠、神门等耳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日按压3-4次,每次1分钟,7天更换一次。适用于各型秋燥调理。
食疗调理
肺燥津伤型可喝雪梨银耳羹,脾胃燥伤型宜吃芝麻山药粥,燥火扰心型推荐莲子百合汤,肺卫不固型可饮用杏仁紫苏茶。
预防和调护
预防小儿秋燥,关键在于顺应节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过早添加厚衣或贪凉受冻;保持室内湿度在50%-60%,可使用加湿器或放置水盆;鼓励孩子多喝温水,少吃辛辣、油炸及过咸食物,多吃梨、百合、山药等润燥食材。培养孩子定时饮水的习惯,避免过度玩耍耗伤津液。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皮肤、口唇湿度,及时补充水分,同时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加重燥邪。立秋后可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增强肺卫功能,减少秋燥困扰。
就诊导航
儿科门诊:
门诊一楼A区
咨询电话:
0516-87385349(儿科分诊台)
0516-87385294 (急诊儿科)
儿科病房:十一楼东区
咨询电话:0516-87385111
专家介绍
王俊侠
儿科主任
主任中医师
院名中医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分会委员,徐州市中医学会儿科分会委员。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哮喘、支气管肺炎,慢性咳嗽、反复呼吸道感染等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善于通过舌苔辨证,运用中药及外治疗法治疗小儿厌食、腹痛、便秘、遗尿、过敏性紫癜、抽动多动、生长发育缓慢及儿科疑难杂症,曾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数篇。
专家门诊时间:周一全天,周二上午;周二下午(第三门诊部)。
赵童童
副主任中医师
医学硕士
毕业于湖南中医药大学,从事儿科临床工作十余年。在小儿常见病、多发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面经验丰富,尤其擅长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支气管炎、肺炎、厌食症、遗尿症、抽动症、生长发育缓慢等疾病,凭借中西医优势互补的治疗方案,取得显著临床疗效。曾参与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研究,并在核心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来源:徐州市中医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