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当下中国市场,低价导向的竞争已成为制约行业升级的“隐形枷锁”,而这一问题在电信领域尤为突出——不仅运营商面向客户投标时深陷“低价内卷”,其自身采购供应商时,也常陷入“以价定标”的怪圈,形成双向内耗的恶性循环,亟待央企带头破局。
从运营商自身的采购端来看,低价导向的弊端早已显现。以某省运营商2024年5G基站核心部件采购项目为例,招标公告虽提及“技术参数达标”,但评分细则中价格占比高达60%,技术与服务仅占40%。最终,一家报价低于行业平均成本25%的供应商中标,但其交付的部件在后续运维中问题频发:据该运营商内部运维报告显示,这批部件的故障率较往期合格产品高出3倍,导致基站停机时长增加,仅半年就产生额外维修成本超800万元,反而远超当初“低价采购”节省的预算。更严重的是,故障频发影响了5G网络覆盖质量,当地用户投诉量环比上升15%,直接损害了运营商的品牌口碑。
这种“采购端压价—供应商降质—运维成本激增”的恶性循环,与运营商面向客户投标时的困境如出一辙。此前某智慧城市项目招标中,某运营商为拿下订单,报价较合理预算低40%,后续为控制成本不得不削减智能监控系统的算力配置、压缩运维服务团队规模,最终交付的系统无法满足城市管理的实时数据处理需求,项目验收延迟3个月,还需额外投入资金升级,既浪费了公共资源,也让运营商陷入“赔本赚吆喝”的尴尬境地。
从行业数据看,过度依赖低价竞争已严重制约电信行业的数字化升级。中国通信企业协会2024年报告显示,近三年运营商采购项目中,价格评分占比超50%的项目占比达68%,而同期运营商在5G核心技术研发、数字化服务创新上的投入增速逐年放缓,2024年研发投入增速较2021年下降了12个百分点。反观全球,德国电信在供应商采购中,将技术兼容性、创新能力、长期服务保障的评分占比提升至60%,价格仅占40%,其通过与技术领先的供应商合作,5G网络的边缘计算响应速度比行业平均水平快20%,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定制化服务收入占比达35%,远超国内运营商平均水平。
电信运营商作为央企,既是行业规则的参与者,更是引领者,打破低价内卷需从“自身采购”与“对外投标”两端同时发力。在采购端,应率先将价格评分占比压降至50%以下,例如某央企运营商2025年拟推行的“334”评分体系:价格占30%,技术实力(如产品兼容性、创新指标)与服务保障(如运维响应速度、质保周期)各占30%、40%,并将供应商过往与数字化项目的合作案例纳入考核,引导供应链向“优质优价”转型。在对外服务投标时,更应摒弃“低价抢单”思维,以5G+工业互联网、智慧医疗等数字化解决方案的价值为核心,例如中国移动在某智能制造项目中,虽报价高于竞争对手15%,但凭借“5G全连接工厂+AI质检”的差异化方案,帮助企业提升生产效率22%,最终赢得订单,实现了客户与自身的双赢。
反内卷不是口号,而是需要央企用实际行动重构行业价值逻辑。当运营商在采购中不再“唯低价是取”,供应链才能有动力投入技术研发;当运营商在服务中以“价值”而非“价格”竞争,行业才能摆脱低质内耗。唯有如此,才能推动电信行业在数字化浪潮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也为其他行业树立反内卷的央企标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