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邵武市建置沿革
![]()
邵武福山(韩承伟 摄)
邵武市地处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南麓,闽江支流富屯溪中上游。东邻建阳区,东南连顺昌县,南接三明市将乐、泰宁、建宁县,西与江西省黎川县毗邻,西北与光泽县交界。
夏商以前,邵武属扬州。
周,属七闽地。
秦,属闽中郡。
西汉初,属闽越国。闽越王余善时(公元 前135—前110年),曾在邵武筑乌阪城(今故县村一带)以拒汉。始元二年(前85年),属冶县(又称侯官,今福州)。
东汉建安元年(196年),分侯官北乡置建安县(今建瓯市),邵武属建安县。
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吴主孙休罢都尉,在建安县置建安郡,析建安县地置昭武镇,治所设乌阪城;同年升为昭武县,属建安郡。“昭武”地名有两种解释:一说为闽越王无诸用武之地,元代《武阳志略》载:“昭武,抑无诸用武之地而称耶?”另一说以为邵武地处武夷山之南,明嘉靖《邵武府志》载:“武者,以其地在武夷山之南,古以南为昭,故曰昭武。”
西晋元康元年(291年),为避司马昭讳,改昭武为邵武。东晋太宁元年(323年),又改邵武县为邵阳县(一作武阳县)。
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年),复改邵阳县为邵武县,仍属建安郡。
隋开皇九年(589年),实行州、县二级制,建安废郡为县,属泉州(今福州),邵武县并入建安县。开皇十二年,复置邵武县,并划入绥城县(约今建宁、泰宁二县)地,改属江西抚州。大业元年(605年),抚州改称临川郡,邵武县属之。
唐武德四年(621年),析邵武地恢复绥城县。武德七年,以临川的东兴、永城划属邵武,以邵武之光泽、鸾凤二乡地置洋宁镇(后改名财演镇),邵武县改属建州(治今建瓯)。贞观三年(629年),绥城县并入邵武县;嗣圣五年(688年),再置绥城县,又析邵武、绥城部分地置将乐县。景云二年(711年),析东兴、永城隶属抚州。
五代闽永和二年(936年),改邵武为昭武。闽永隆三年(941年),改建州为镇安军(后改为镇武军);南唐保大四年(946年),又改永安军,不久改忠义军,邵武县均属之。南唐保大六年,复改昭武为邵武。
宋代,邵武县设左、右二厢,东、南二尉,仁泽乡、富阳乡、仁荣乡、昼锦乡、永城乡5乡,21里。开宝八年(975年),改忠义军为建州,邵武县属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升财演镇为光泽县(另有太平兴国五年、六年之说),析建州置邵武军(治邵武),在紫云溪(即富屯溪)以南、登高山之东筑土城(即今市中心区),属福建路,领邵武、光泽、归化、建宁4县。
元代,邵武县改二厢、二尉为东、南、西、北4隅,5乡各分为上、下乡,计10乡,21里沿用宋制。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邵武军为邵武路。
明代,邵武县沿用4隅10乡,改21里为53都。洪武元年(1368年),改邵武路为邵武府。
![]()
清光绪《邵武府志》邵武府属总图
清代,邵武县“城内为隅,城外为厢”。四隅下设迎春、凤池、广宁、清宁、上圣、福镇、隆孝、亨泰、清节、魁善、五儒、功德、宝严13坊,厢分东厢、南厢、北厢,下设遵道、进贤、魁第、尚书、达道、登云、通泰、熙春、为善、通福、儒道11坊,乡区沿用53都。宣统二年(1910年),筹办自治选举,将53都划分为5区39乡。
![]()
清咸丰五年《邵武县志》邵武府城图
民国元年(1912年),福建省实行省、道、县三级地方政制,邵武府废,邵武县属北路道(治今延平)。民国3年,北路道改名建安道,邵武县属之。民国初期,邵武设5区。民国11年,设城区、拿口、水口寨、大埠岗、禾坪、金坑、沿山、龙斗、铁罗9区。
民国16年废道,邵武县直属福建省。民国22年11月,“福建事变”,12月福建省划为4省、2个特别市,邵武县属延建省(驻今延平)。
民国23年7月,实行行政督察专员制度,邵武县属第九行政督察区(驻邵武)。民国24年10月,福建省改划为1个市7个行政督察区,邵武县属第三行政督察区(驻浦城),全县成立56个联保、221个保、2150甲。民国34年,全县划为张厝、宝埠、漠和、禾凤、儒林、拿口、卫坊、古山、铁罗、仙霞、香凤、金湖、金石、朱坊14个乡和1个昭阳镇。
1949年8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成立。9月,全省划分为8个行政督察专区、2个市,邵武县属第一行政督察专区(驻建瓯)。1950年3月,第一行政督察专区改为建瓯行政督察专区;9月,行政督察专区驻地迁至建阳并改称建阳专区,邵武县属之;年底,全县划为7个区、63个乡、8个街道。
1954年10月,全县调整为10个区(办事处)、100个乡。10个区(办事处)为:一区城区、二区故县、三区拿口、四区大埠岗、五区沿山、六区肖家坊、七区谢坊、八区莲塘、九区铁罗和甘都办事处。
1956年3月,建阳专区撤销,所属各县划入南平专区,邵武县属之。同年,全县调整为8个区(镇)、54个乡。8个区(镇)为:城关镇、莲塘区、故县区、拿口区、桥头区、大埠岗区、肖家坊区、沿山区。
1958年6月,撤销区(镇)合并成34个乡;10月,全县成立红城、红北、红溪、红岗、红沿、红南、红坊、红东8个人民公社、100个生产大队。1961年12月,全县调整为15个人民公社、105个生产大队。1970年9月,南平专区机关迁驻建阳,更名建阳专区;1971年6月,改为建阳地区,邵武县均属之。同年,全县调整为13个人民公社、122个生产大队。
1983年8月,撤销邵武县设立邵武市。1984年,撤销公社改设乡镇(街道),全市划为昭阳、通泰、水北、晒口4个街道,拿口、和平2个镇,城郊、水北、屯上、沿山、卫闽、吴家塘、大竹、张厝、大埠岗、肖家坊、金坑、桂林、洪墩13个乡。
1989年1月,建阳地区行署迁驻南平(今延平区),改称南平地区,邵武市属之。
1992年7月,水北、大埠岗撤乡改镇;11月,洪墩、沿山撤乡改镇。1994年11月,城郊撤乡改镇,屯上乡改为下沙镇。1995年1月,撤销南平地区设立地级南平市,邵武市属之。1996年3月,卫闽、肖家坊撤乡改镇。2000年6月,大竹撤乡改镇;7月,撤销吴家塘乡和吴家塘农场,设立吴家塘镇。
![]()
邵武市城区全景图(石献凯 2024年5月摄)
2024年末,邵武市国土面积2859.4平方千米,辖4个街道(昭阳、通泰、水北、晒口)、12个镇(水北、拿口、大埠岗、和平、沿山、洪墩、城郊、下沙、卫闽、肖家坊、大竹、吴家塘)、3个乡(张厝、金坑、桂林),135个村、46个社区。
来源 | 南平党史方志
编辑 | 华阳
审核 | 杨晓华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