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记着时代的温度,记着民生的脉动,记着责任的重量。
这是我们的致敬,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策划“烽火英雄志”系列报道,以多元视角与细腻叙事,唤醒烽火岁月记忆;
这是我们的坚守,当厦门翔安区凤路村百万斤包菜滞销,我们率先发声,点燃爱心接力,11天助菜农解燃眉之急;
这是我们的守护,听闻育秀路小区居民受深夜酒吧噪音困扰,我们深入调查、重磅发声,推动问题解决,还社区宁静夜空;
这是我们的开拓,联合厦门市文旅局发起厦门公众考古季,打造多元文保形式,让考古走进大众,激活城市文化基因;
这是我们的特色,在第十七届海峡论坛上,于激烈竞争中敏锐捕捉马英九代言“三菜一酒”独家亮点,助力对台宣传交流。
我们,穿梭在历史长河、田间地头、社区街巷、考古现场与两岸交流前沿,用笔墨捕捉人间百态,用镜头定格温暖瞬间,以专业与热忱为城市留下鲜活注脚。
今天是第26个中国记者节,请听本报记者娓娓道来那些藏在新闻报道背后的采访故事与心路历程。
特“蔬”的爱11天,130多万斤滞销包菜“包”圆了
![]()
▲记者陈婧琳走进田间地头采访包菜滞销问题。
事件
11天,130多万斤滞销包菜被“包”圆了——一次倡议、一场爱心接力,让“滞销菜”变身“暖心菜”。
今年3月,厦门翔安区新圩镇凤路村的几万亩包菜迎来丰收却遭遇滞销,菜农们心急如焚。3月23日得知消息后,我们立刻赶往凤路村采访,并于3月24日在本报全媒体平台率先刊发新闻:《厦门翔安区新圩镇凤路村上百万斤包菜滞销》。报道刊登当天,100多通“爱心来电”打进报社,有政府部门、大型商超、餐饮行业,有高校食堂、研学机构,也有热心市民,纷纷致电询问收购事宜。紧接着,各界爱心人士驱车直奔田间地头大量采购包菜,厦大、集大等高校食堂也纷纷赶来,还有不少市民带着孩子驱车几十公里前去购买。11天后,4月3日,凤路村的滞销包菜“包”圆了。
![]()
亲历
当接到“包菜滞销”新闻线索时,作为民生新闻记者,我脑海里第一个念头就是:蔬菜等不得,必须快!3月23日上午,在凤路村的包菜田里,我见到了菜农们,他们正在地里采摘包菜,准备运往就近的市场散卖。聊起今年的包菜行情,他们叹气、皱眉,蹲在田埂上,手指上沾满泥土,看着地里饱满的包菜,眉头拧成了疙瘩。当天,我用相机定格下这一幕幕。采访回程路上,我心里只想着:得让更多人看见他们的难处。
“村庄在哪?我们明天就去收购!”3月24日,本报发起“爱心助农”倡议后,迅速引发厦门各界积极响应。第二次前往凤路村,与3月23日不同,田间已是一派繁忙景象,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踊跃购买包菜,“爱心助农”的货车直接开上田埂,从采摘到装车一气呵成,“最后一公里”的距离,被爱心缩到了最短。
在短短一周时间内,我跑了5趟凤路村。4月3日这一天,当我再到村里,包菜田里一片空荡,不少菜农在自家田间翻土,等着种下新的希望。那一刻,我再次举起相机记录下他们。这一次,他们脸上挂满笑容。这一刻,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脚下沾满泥土,镜头才能更有温度。
故事本可以在这里结束,但作为有责任感的新闻人,我们的使命不止于“救急”。帮扶过程中,我们也在思考:为什么现代化管理下的农业生产,还会出现滞销现象?如何让供需更科学、更有持续性?基于这些深度调查和思考,我们的报道更深入和富有建设性,不仅揭示问题,更致力于推动问题的解决和社会的进步。
在这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代,媒体的力量或许有限,记者或许无法直接改变所有问题,但我们可以成为“点燃火把的人”——用专业的笔触洞察真相,用融合的平台连接力量,用建设性的思维推动进步,让每一份微光,汇聚成照亮前路和温暖社会的磅礴力量。
导报记者 陈婧琳
民呼我应有困难记者帮,深夜噪音扰民问题解决了
![]()
▲记者朱黄现场测试噪音分贝。
事件
从去年年底到今年4月,每当深夜入睡后,思明区育秀路育秀中心、育秀厦工、蓝湾国际等多个小区的许多居民,经常会被马路对面的喧闹声吵醒。根据群众反映,扰民的声源来自厦门市体育中心综合健身馆负一楼,这里经营着5家音乐酒吧,每天深夜音响轰鸣……
经过多番走访调查后,于4月7日在本报全媒体平台发布了《深夜酒吧爆嗨 对面楼上抓狂》这一深度报道。报道见报后,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业主单位也做了一系列配套整改,解决了这一困扰居民已久的噪音扰民问题,让育秀社区的夜空恢复久违的安馨宁静。
![]()
亲历
对于许多上班族而言,夜晚安然入睡是一天中最美好的时刻。然而,当这样美好的夜晚被不安静的邻居所打扰,那便成了难以言喻的痛苦。
今年年初,多位家住不同小区的市民拨打海峡导报热线投诉,反映厦门市体育中心综合健身馆负一楼存在深夜扰民现象。一开始接到投诉反映,作为经验丰富的老记者,我对此还将信将疑。在核实过程中,多位居民展示了多段在家中录制的录音录像资料。视频里,酒吧音响发出的噪音震耳欲聋。同时,育秀路上为了抢客而“嘀嘀嘟嘟”的出租车喇叭,以及从酒吧出来后在马路边大声嚷嚷的客人喧哗声,这一条路的夜晚比白天还吵闹。
居民们反映,这种持续几个月的噪音干扰,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为了进一步了解真相,我多次在凌晨前往厦门市体育中心综合健身馆负一楼,发现这里开着5家酒吧,一到深夜,各家酒吧消费者络绎不绝,为了招揽客人,酒吧把音响轰鸣起来,充分调动酒客们“想嗨”的神经。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3月底的一天凌晨2点16分,我站在酒吧15米开外,手机上的噪声监控软件显示,大部分时间分贝值在80左右,最高分贝值超108,平均分贝超过90。半封闭的地下街区确实对音乐声有“加持”效果——在育秀路上听,酒吧传出的声音依然很大,各种音乐声混杂在一起,在深夜里四处扩散……
为及时有效解决群众所忧所烦,在多次现场调查取证后,我又采访了厦门市体育中心综合健身馆物业单位以及城管部门,于4月7日在本报全媒体平台发布了《深夜酒吧爆嗨 对面楼上抓狂》这一深度报道。报道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充分重视,各家酒吧负责人也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做出整改承诺。考虑到群众感受,为防止问题反复,我们又持续跟踪了多月,保证问题妥善处置。
问题得到了及时有效解决,也收获了群众的满意。周边居民通过本报热线电话,向本报及筼筜街道、城管部门表达了感谢。在入行即将20年的我看来,监督报道是一份需要全力以赴的工作,一双眼紧盯不放,一双脚不停追踪,一双手笔耕不辍,一颗心永系群众。
导报记者 朱黄
发现之旅一起去考古,我把厦门的故事讲给你听
![]()
▲记者陈磊(左一)和参与厦门公众考古的外国留学生在一起。
事件
厦门,似乎是一座和考古不太“沾边”的城市。从建立城市的角度来看,厦门的历史不过600余年,并非传统印象里的“考古重镇”。
今年6月,由海峡导报和厦门市文旅局共同发起的厦门公众考古季再度启航。这不仅是福建省首个面向公众的考古活动,开全省考古先河,举办三年来,活动累计吸引线下参与人数近万名;更是在“厦门公众考古”这个大活动下,逐步建立起“史上最卷之活动招募”“我的考古日记”“大手牵小手城市微考古”“文保进校园文物活起来”等多个子活动,探索出考古+研学、考古+徒步、考古+非遗等多元文保形式,从大中小学生,到文保志愿者、历史文化爱好者,越来越多的市民、游客,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中来。
![]()
亲历
作为厦门公众考古季活动的主要负责人,当三年前第一次在策划案上写下这个标题时,我的心中满是忐忑——厦门,这座以现代、浪漫闻名的城市,它的历史脉搏,究竟藏在哪里?我们又能为它做些什么?
三年后的今天,当我回望这段旅程,答案已清晰如刻。三年来,我们的团队跟着厦门文史专家的脚步走遍厦门六区,古道斑驳的石板路上、古窑山间蜿蜒的身姿前、潮涨潮落若隐若现的古渡边……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
我们走过的,更是一条连接城市与人的心路。
一位考古体验员,在移居厦门的第二天就报名参加了我们的活动。家里的行李还未拆封,她却先来与这座城市的历史“认亲”。还有那对从北京专程飞来的母子,母亲用心良苦,只为圆孩子一个考古与厦门交织的梦。最奇妙的连接,发生在一群外国留学生身上。一位日本大学生在接触“珠光青瓷”非遗技艺后告诉我们,他第一次知道,这种瓷器背后,竟藏着日本茶道大师“珠光”的名字。厦门、故乡,就这样在他的心里有了更加深刻的情感联结。
因为了解,所以热爱。每年活动落幕,我们总会收获意想不到的馈赠:一首小诗,一幅水墨画……今年,一位姑娘更是送给我们一套亲手绣制的海洋主题珠绣,灵感正是源于活动的“寻迹海丝”主题。
这些带着体温的回应,比任何奖项都珍贵。
如今,我更加确信,记者的使命,远不止于记录时代。我们更是城市的连接者,用笔和镜头作绳,将个体与城市的历史文脉紧密相连。前行的路从不孤单,因为当我们把厦门的故事,一片一片拼凑起来,讲给更多人听时,我们也在无数人心中,点亮了一座更为立体、深厚和值得深爱的厦门。
导报记者 陈磊
用心用情拼角度!首发马英九代言“三菜一酒”
![]()
▲记者吴生林采访报道海峡论坛。
一样的海峡论坛,一样的论坛大会会场内,我却感受到一种不同往年的气氛与热度。
2025年6月15日上午,第十七届海峡论坛大会在厦门举行。与往届相比,今年有位特殊的嘉宾——中国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这是马英九第四次“登陆”,却是他第一次踏足福建,第一次登场海峡论坛。
所有嘉宾的致辞与演讲都是对媒体实时公开的,获得独家新闻几乎不可能。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如何从马英九身上捕捉到不一样的“新闻点”,是我最主要思考点。我和同事程婷婷、刘韫佳现场“新闻战”的思路是:“独特角度”往往比“拼速度”更能赢得传播效果。
马英九致辞中谈到两岸关系时,语气平和。然而,当话题转到闽台联系时,他讲述变得生动起来。他说:“妈祖信仰是许多台湾人心灵与精神的支柱。佛跳墙是台湾人宴客必备的大菜,沙茶酱是餐桌上不可少的佐料,菜脯煎蛋更是台湾人从小吃到大的家常菜……在全球享有盛名的金门高粱酒也是用福建的水酿造的。”
听到这,一秒钟之内,我就闪出“马英九为闽台‘三菜一酒’代言”这个新闻标题。与其重复报道那些宏大政治叙事,不如抓住具体而微的切入点。新闻传播的规律,是具体胜于抽象,情感先于说理,生活化的内容更易引发共鸣。
事实证明,当其他媒体大多聚焦于马英九其他表述时,本报从“三菜一酒”这个生活化视角切入,全国首发,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
这篇报道以“新闻特写”的体裁呈现,着重描写了马英九谈到“三菜一酒”时的神态变化和现场互动气氛,让读者能够透过文字“看到”现场,“听到”声音。标题《闽台亲上亲!马英九为闽台“三菜一酒”代言》刻意打破时政新闻的严肃性,使用“代言”这一轻松词汇,既准确概括了内容核心,又符合新媒体平台的传播特点。
在写作过程中,我注重背景材料的巧妙穿插。比如提到金门高粱酒时,自然带入“金门与厦门距离不到10公里,天气晴朗时抬头可见彼此”“金门高粱酒是用福建的水酿造”等背景,增强了报道的历史纵深感和现实意义,让“三菜一酒”的小切口能够承载两岸联结的大主题。
这篇报道在全平台阅读量超过50万,被央视国际在线“海峡飞虹”、腾讯网、中国台湾网、日本MARAGON等海内外多家媒体转载。
成功不在于我们掌握了独家信息,而在于我们对同一信息做出了独具匠心的解读。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专业记者的价值不仅在于传递事实,更在于提供有温度、有创见的观察视角,让新闻在真实的基础上,更具人文关怀和传播生命力。
导报记者 吴生林
铭记的力量挖掘动人故事,从“烽火英雄志”中读懂家国情怀
![]()
▲记者崔晓旭走进华侨博物院,挖掘、采访华侨的抗战故事。沈威/摄
事件
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海峡导报策划推出为期一个多月(8月1日至9月3日)的“烽火英雄志”系列报道。报道聚焦海外华侨、抗战老兵、厦门儿女、热血台胞等多元群体,还挖掘厦门老字号抗战故事,如《烽火中的厦门味道》展现淘化大同、陈有香、鼓浪屿馅饼等厦门老字号的大义。报道采用“物”串联叙事,搭配跨版设计与多平台推送,构建全方位传播矩阵,以故事传精神、用细节唤记忆,为读者呈现鲜活烽火岁月,致敬英雄,并为读者提供读懂家国情怀的范本。
![]()
亲历
当接到“烽火英雄志”系列报道采访任务时,我的内心满是庄重与期待。抗战胜利80周年,这段历史对每个中国人而言都意义非凡,如何将其以更鲜活、更易触动人心的方式呈现给读者,成了我们最初思考的核心问题。
为了找到独特的叙事视角,我们决定从“小切口”入手。厦门本地采写成员分头行动,走访华侨博物院、厦门市博物馆,拜访抗战老兵,试图挖掘那些被时光掩埋的动人故事。
老兵是活着的历史书。当抗战老兵李振保走入报道视野,那饱经岁月雕刻的面容,是历史沧桑最直接的诉说。13岁参加八路军,炮火中抢救伤员,曾穿梭于枪林弹雨,在战火中摸爬滚打,李振保的记忆里,弥漫着硝烟火药,回荡着枪炮轰鸣。他的讲述,有浴血冲锋的惊险,有战友倒下时的悲恸,更有保家卫国的坚决。那一刻我明白,这些亲历者的讲述,才是历史最生动的注脚。
华侨是抗战烽火中跨越重洋的“输血者”。报道中“物”的串联叙事,也是我们反复打磨的重点。为了找到能承载历史记忆的实物,我们四处寻访。在华侨博物院看到那把见证了南洋侨胞募捐的红木官帽躺椅时,椅子上的每一道纹路仿佛都在诉说着当年的热血故事;那封泛黄的归国护照,字里行间满是华侨游子对祖国的牵挂与投身抗战的决心。将这些实物作为叙事锚点,再结合当事人的回忆与史料记载,历史仿佛有了温度,变得可触可感。
在挖掘厦门本地故事时,《烽火中的厦门味道》这篇报道的创作过程,让我印象尤为深刻。起初,我们只是想探寻厦门老字号的历史,却意外发现了它们在抗战时期的特殊经历。为了还原淘化大同当年救济难民的场景,我们听受访者讲述祖辈们在资金见底时,毅然变卖祖产维持粥厂运转的故事;当听到陈有香家人为了支援抗战,甚至用洗锅水充饥时,我不禁红了眼眶。这些看似平凡的企业、商户,在国家危难之际展现出的民族大义,让我对“家国担当”有了更真切的理解。
在报道呈现形式上,本报打破纸媒与数媒的界限,进行上百次新媒体推送,不少读者在后台留言,分享自己家族的抗战故事,这让我们意识到,我们不仅是在记录历史,更是在搭建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对我而言,这次报道不仅是一次工作任务,更是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从走访过程中接触到的一个个鲜活人物,到挖掘出的一段段动人故事,都让我更加明白,记录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让先辈的坚守成为照亮未来的火炬。作为一名记者,能参与到这样的报道中,用文字唤醒人们的历史记忆,传承英雄精神,我感到无比荣幸。未来,我也会继续带着这份责任感,挖掘更多红色故事,让英雄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导报记者 崔晓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