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万物并秀。8月13日,记者来到成武县白浮图镇刘土城村周克强家中。院内的4棵百年枣树已挂满青枣,枝条有的垂到院墙外,有的则倚在前院一座古朴老屋的灰瓦屋脊上。这座古屋,正是成武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诞生地。
从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白浮图镇始终承载着一段荡气回肠的红色记忆。这里,是成武县革命火种的起点,也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热土。
1938年初,单县共产党员吴逢轩等人来到刘土城村一带活动。同年8月,刘土城村进步青年刘锐夫由吴逢轩介绍入党,并发展了周平、张华杰、刘继先等10余名进步青年入党。11月,在周平家中,刘土城村党支部正式成立,刘锐夫任党支部书记,张华杰任组织委员,周平任宣传委员兼情报站站长。
“这位就是我丈夫的大伯,原名叫周自斌,字庆麟,又名周平。”客厅里,周克强的妻子张雪荣指着一幅斑驳的老照片向记者介绍。照片里的老人面容儒雅,依稀可见当年风采。随张雪荣来到院子的西南角,一座隐蔽的拱门后,便是刘土城村党支部旧址。
岁月的痕迹在这里静静沉淀。屋内陈列着两张岁月斑驳的长桌和长条凳。当年,刘锐夫、周平、张华杰等革命先辈们,就是在这里怀揣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传播革命思想,为抗日救亡运动点燃了熊熊烈火。
几把
“当年,每当支部开会,我丈夫的爷爷就会整夜守在门外放哨,还专门腾出南屋作为党支部驻地。”张雪荣说。如今,这座旧址已成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吸引了无数党员干部和群众前来参观学习。张雪荣一有空就会来清扫整理,自家院子的大门也常年打开,迎接各地的参观者。
告别张雪荣老人,来到刘土城村革命烈士纪念广场,一座座革命烈士纪念碑矗立眼前。刘锐夫、周平、张华杰、刘德显、刘志学、孙育麟……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承载着一段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
刘锐夫一生清贫,廉洁奉公。他不准家人打着他的旗号办事,不准占公家便宜,不做违背良心的事。有一次,他让孙子刘永去买75公斤煤,结果刘永在门口捡到一块煤,他便严令其送回,斥之为偷盗行为。刘锐夫晚年回到家乡生活,1988年逝世。他的一生,是坚定信仰的一生,是革命初心的一生。刘永曾说:“我爷爷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多少物质财富,但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历史不会忘记,星火代代相传。在红色基因的滋养下,白浮图镇正焕发出新时代的勃勃生机。
作为成武县东部典型的农业镇,白浮图镇近年来以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大力发展早春中温棚芸豆、夏秋豆角等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强镇富民的新路子。
“镇上推广立体种植、间作套种,按照现在的行情估算,1亩地能多挣好几千元。”白浮图镇鹿庄蔬菜市场正在出售豆角的侯河村村民张玉强兴高采烈地告诉记者。目前,全镇芸豆、豆角种植面积突破5万亩,年产量达1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近3亿元,农民人均增收7000余元。
“有规模就有市场。”张玉强说,从7月上旬开始,镇上的收购车辆就排成长龙,最多时,日成交量达15万公斤。
为推动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白浮图镇成立了豆角生产服务中心,设立技术网点22个,组建各类蔬菜专业合作社30个。每年高薪聘请省内外专家举办培训班和技术讲座,真正做到“种植与技术推广同步走”。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白浮图镇还积极探索“农旅融合”发展新模式。小小“芸豆”不仅让农户增收致富,还成了知名的“旅游景点”。在芊芊芸蔬菜种植基地,千亩芸豆变身“网红打卡地”,“田园采摘+农家菜体验”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
“带孩子来这里摘芸豆,既能体验劳动的乐趣,又能了解农业知识,比单纯游山玩水更有意义。”来自县城的游客张书静说。据统计,今年4月份以来,全县芸豆主题乡村游接待游客超过2万人次,带动餐饮、民宿收入增长40%。
在发展中,白浮图镇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探索出“党支部+农户+合作社”的经营模式,系统掌握种植面积和市场需求,科学制定种植计划,实现了规模向效益的转变。“下一步,我们将以豆角产业为载体,以科技兴农为抓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努力将白浮图镇打造成为农业大镇、经济强镇。”镇党委书记王峰筠表示。
如今的白浮图镇,历史的回响与时代的新声在这里交融。无论是红色文化的赓续传承,还是现代农业的蓬勃崛起、农旅融合的创新实践,无不彰显着这片红色热土上人民的智慧与奋进力量。
菏泽日报 记者 马源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